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1137.pdf/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謂是道也自後案舊脩路者。悉無復水中柱。逕涉者。浡梁振動。無不深心眩目也。襃水又東南逕三交城城在三水之會故也。一水北出長安。一

水西北出仇池。一水東北出太白山。是城之所以取名矣。襃水又東南得丙水口水上承丙穴出嘉魚。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穴口廣五六尺。去平

地七八尺。泉懸注。魚自穴下透入水。穴口向丙。故曰丙穴。下注襃水故左思稱嘉魚出于丙穴。良木攅於襃谷矣。襃水又東南歴小石門門穿山逋

道六丈有餘。刻石言漢明帝永平中。司隷校尉犍為楊厥之所開。逮靈帝建和二年。漢太中大夫同郡王升嘉厥開鑿之功。𤥨石頌德以為石牛道。

來攻本蜀。論云。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張儀司馬錯。尋路滅蜀。因曰石牛道。

厥盖因而廣之矣。蜀都賦曰。岨以石門。其斯之謂也。門在漢中之西。襃中之北。襃水又東南歴襃口。即襃谷之南口也北口曰斜所謂北出襃。襃水

又南逕襃縣故城東。襃中縣也。本襃固矣。漢昭帝元鳳元年置襃水又南流入于漢。漢水又東逕萬石城下。城在高原上。原高十餘丈。四面臨平。形

若復羌。水南遏水為岨。西北並帶漢水其城宿是流雜聚居故世亦謂之流雜城。漢水又東逕漢廟堆下。昔漢所逰。側水為釣臺。後人立廟於䑓上。

世人覩其頽基崇廣因謂之漢廟堆。傳呼乖實又名之為漢武堆非也。又東過南鄭縣南。縣故囊之附庸也。周顯王之世。蜀有襃漢之地。至六國楚

人兼之。懷王衰弱。秦略取焉。周報王二年。秦惠王置漢中郡。因水名也耆舊。傳云。南鄭之號。始於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為稱。即

漢中郡治也。漢高祖入秦。項羽封為漢王。蕭何曰。天漢美名也。遂都南鄭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内有小城。南憑北結環雉金墉漆並。皆漢所脩築。地

沃川嶮。魏武方之雞曰。釋騏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求。遂留杜子緒鎮南鄭而還。𣈆咸康中。梁州刺史司馬勲。斷小城東面三分之一。以為梁州

漢中郡。南鄭縣治也。自齊宋魏咸相仍焉。水南即漢陰城也。相承言吕后所居也。有廉水出巴嶺山北流逕廉川。故水得其名廉水又北注漢水。漢

水右合池水水出旱山山下有祠列石十二。不辨其由。盖杜主之流。百姓四時祈禱焉。俗謂之獠子水。夾溉請田。散流左注漢水。漢水又東得長柳

渡。長柳。村名也。漢太尉李固墓碑銘尚存。文字剥落。不可復識。漢水又東逕胡城南。義熈十五年。城上有宻雲細雨。立色昭章。人相與謂之慶雲。休

符當出。曉乃雲霽。乃覺城崩半許淪氷。出銅鍾十二枚。刺史索邈。奉送洛陽。歸之宋府。南對扁鵲城。當是越人舊所逕涉。故邑流其名耳。漢水出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