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1137.pdf/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馬港言初得此馬洗之於北。因以名之。亦云乘出污次浴之。又曰洗馬溉。渡沔宿處名之曰騎亭。然侯水諸蠻北遏是水。南壅淮川。以周田既下流

入沔。沔水又東南流逕𥠖丘故城西。其城下對繕州。秦豐居之。故更名秦洲。王莾之敗也。秦豐阻兵於𥠖丘。𥠖丘城在觀城西二里。建武三年。光武

遣征南岑彭擊豐。二年。未祐自觀城擒豐於𥠖丘是也。沔水又南與疏水合。水出中盧縣西南。東流至即縣北界。東入沔水。謂踈口也。水中有物如

三四𡻕小兒。鱗甲如陵鯉。射之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磧上自曝。膝頭似虎掌瓜。常没水中。出膝頭。小兒不知。欲取弄戯。便殺人。或曰。人有生得者。

摘其臯厭可以小使。名為水唐者也。又南過即縣東北。沔水之左有騎城。周廻二里餘。高一丈六尺。即騎亭也。縣故楚邑也。秦以為縣。漢高帝十一

年。村黄極忠為侯國。縣南有黄家墓。墓前有雙石關。彫制甚工。俗謂之黄公名尚。為漢司徒。沔水又東逕猪蘭橋。橋本名木蘭橋。橋之左右豐篙荻。

於橋東劉季和大養猪。襄陽皮守曰。此中作猪屎臭。可易名猪籣橋。百姓遂以為名矣。橋北有習郁宅。宅側有魚池。池不功。自然通洫。長六七十

步。廣十丈。常出名魚。沔水又南得木里水會。楚時於冝城東。穿渠上口去城三里。漢南郡太守王寵又鑿之引蠻水灌田。謂之木里溝。逕冝城東。而

東北入于沔。謂之木里水口也。又南過冝城縣東。夷水出自房陵縣東流注之。夷水蠻水也。桓温父名夷。改曰蠻水。夷水導源中廬縣界康穰山。山

與荆山相隣。其水東南流歴宜城西上。謂之夷溪。又東南逕羅州城故羅國也。又謂之𨻳水。春秋所謂楚人伐羅渡𨻳者也。夷水又東南流與零水

合。零水。即汴水也。上通梁州没陽縣之黙城山。司馬懿出沮之所由。其水東逕新城縣之濔郷縣。縣分房陵立謂之濔水。又東歴幹郷謂之軫水。晉

武帝平吳割臨沮之先郷。中廬之南郷。立上黄縣治幹郷。濔水又東歴宜城西山。謂之濔溪。東流合於夷水。謂之濔口也。與濔水亂流。東出謂之淇

水。逕蠻城城南。在宜城南三十里。春秋若敖自羅敗退。及鄢亂史以濟其水是也。夷水又東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即是水者也。舊堨去

城一百許里。水從城西灌城東入注為淵。今熨斗陂是也。水潰城東北角。百姓随水流死於城東者數十萬。城東皆臭。因名其陂為臭池。後人因其

渠流以結陂田。城西陂謂之新陂。覆地數十頃。西北又為土門陂。從平路渠以北木蘭橋以南。西極土門山。東跨大道。水流周通。其水自新陂東入

城。城故𨻳郢之舊都。秦以為縣。漢惠帝三年。改曰冝城。其水歴大城中。逕漢南陽太守秦頡墓北。墓前有二碑。頡。鄀人也。以江夏都尉。出為南陽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