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1137.pdf/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守。逕冝城中。見一家東向。頡住車視之。曰此居處可依冢。後卒於南陽。䘮還至昔住車處。車不肯進。故史為市此宅葬之。孤墳尚整。冢前有二碑。城

南有宋玉宅。玉。邑人。雋才辨給。善屬文而譏音也。其水又逕金城前。縣南門有古碑猶存。其水又東出城東注臭池。臭池溉田。陂水散流又入朱湖。

陂。朱湖陂亦下灌諸田。餘水又下入水里溝。水里溝。是漢南郡太守王寵所鑿。故渠引𨻳水也。灌田七百頃。白起渠溉三千頃。膏梁肥美。更為沃壞

也。縣有太山。山下有廟。漢末多士。其中刺史二千石。郷長數十人。朱軒華盖。同會於廟下。荆州刺史行部見之。雅歎其盛。號為冠盖里。而刻石銘之。

此碑於永嘉中治。為人所毁。其餘文尚有可傳者。其辭曰。峨峨南嶽。烈烈離明。實敷雋乂。君子以生。惟此君子。作漢之英。德為龍先。聲化鸇鳴。北山

以建安三年崩。聲聞五六十里。雉皆屋雊。縣人。惠之。以聞侍中龐季云。山崩川竭。國土將亡之占也。十三年。魏武平荆州。沔南彫散。沔水又逕都縣

故城南。右郡子之國也。秦楚之間。自商宻遷此為楚附庸。楚城之以為邑縣。南臨沔津。津南有石山。上有古烽火臺。縣北有大城。即楚昭王為吳所

逼。絶郢徙都之所。謂鄢鄀盧羅之地也。秦以為縣。沔水又東。敖水注之。水出新市縣東北。又西南太陽山。西南流逕新市縣北。又西南而右合枝水。

水出大洪山。而西南流逕襄陽郡縣界。西南逕秋城。東南左注敖水。敖水又西南流注于沔。寔曰滶口。沔水又南逕石城西。城因山為固。晉太傳羊

祜鎮荆州立。晉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部置竟陵郡治此。沔水又東南與曰水合。水出竟陵縣東北耶屈山。一名盧屈山。西流注于沔。魯定公四

年。吳師入郢。昭王莽随濟于曰。謂是水者也。又東過荆城東。沔水自荆城東南流。逕當陽縣之章山東。山上有故城。大尉陶侃伐杜曾所築也。禹貢

所謂内方山至于大别者也。既濵帶沔流實會。尚書之立矣。沔水又東。右會權口。水出章山。東南流連權城北。古之權國也。春秋魯莊公十八年。楚

武王尅權。權叛國而殺之。遷權是也。權水又東入于沔。沔水又東南與陽口合。水上承江陵縣赤湖。江陵西北有紀南城。楚文王自丹陽徙此。平王

城之。班固言楚之郢都也。城西南有赤坂崗。崗下有瀆水。東北流入城。名曰子胥瀆。盖吳師入郢所開也。謂之西京湖。又東北出城西。南注于龍陂。

陂古天井水也。廣圓二百餘步。在靈溪東江堤内。水至淵深。有龍。見於其中。故曰龍陂。陂北有楚莊王釣臺。高三丈四尺。南北六丈。東西九丈。陂水

又逕郢城南。東北流。謂之楊水。又東北路曰湖水注之。湖在大巷北。巷南曰中湖。南堤下曰昏官湖。三湖合為一水。東通荒谷。荒谷東岸有冶父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