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13589.pdf/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至德。豈有紂在上。而文王自擅稱王乎。縱文王自稱王。豈有十餘年之間。紂之君臣。亦坐視其稱王。而不誅其背叛之罪乎。如春秋時。周室尚存。而

楚以王稱者亦罕有。盖亦萬之一二也。學者捨諸家之小說。而信經可也。孔子序書。惟十有一年。武王伐商。不言其爲文王之十一年。作書者於泰

誓上篇。只言文攷。肅將天威。下篇又言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臨。未嘗言文王也。至武成之書。武王旣受命。朝諸侯。始追封爲文王。故稱曰。我文考

文王。自是而下。磊磊相聮属而文王之名不絶。其事迹甚明白。楊子雲曰萬物紛錯𡸁諸天。衆言殽亂折諸聖。烏覩聖而折諸。曰在。則人。亡。則書。其

統一也。胡士行詳觧晁錯從伏生受書時。未有泰誓。壁書出。以巫蠱未别。學官張霸僞書。與伏生書並行。至晉世古書出。僞泰誓始廢。陳大猷集傳

易大傳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紂之事耶。論語。孔子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也已。春秋傳曰。

文王率殷之叛國以事紂。子謂韶盡羙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韶。舜樂名。武。武王樂名。子貢問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

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子曰。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歟。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其父

將死。遺命立叔齊。父卒。叔齊遜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逃。國人立其中子。其後武王伐紂。夷齊扣馬而諫。耻食周粟。去隱于首陽山。遂

餓而死。孟子。武王伐紂。臣弑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蘇氏曰。夫子言大哉巍

巍乎。堯舜也。禹吾無間然。其不足於湯武明矣。唐孔氏曰。經云。大會孟津。故名泰誓。新安王氏曰。古文字只用大字。今文遂以泰易太。顧氏曰。見

正義。陳大猷或問吳氏曰。孔子論文王曰。有事君之小心。又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詩序曰。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

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帥。遣戍役。以守衛中國。當紂爲四夷交侵之時。文王猶禀命如此。觀文王之心之德。與其禀命。恐所謂大勲者。初未甞有意

也。至武王時。則紂之惡極矣武王雖欲爲文王之順。而仁有所不忍。故奉天命以征之。方欲誓諸侯以必其征伐之功。其叙文王之辭。盖不得不然

後世讀書。至惟九年大統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讀詩至武王廣文王之聲。卒其伐功。與此之類皆當三思詩序。與孔子之言。此說善。許謙叢說讀

泰誓者。有三大條目其先辨其一。舊說以虞芮質成。爲文王受命之年。至九年文王卒。武王立。仍冐文王之年而不改元。至三年觀兵孟津。盖因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