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4464.pdf/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撫制置等使。大元兵至。瀘珙言陸抗有言。荆州國之藩表。如其有虞。非但失一郡。當傾國争之。若非增兵八萬。並力禦備。雖韓白復生。無所展巧。今

日事勢。大略相似。利害至重。金史宣宗紀。眞祐四年。十月丙寅。詔京師具防城器械。多鑿坎阱。築垣墻於隙地。戊辰。詔吏禮兵工四部尚書。董防

城之役。䝉古綱傳。綱行元帥府事。奏恩州武城縣艾家凹水濼清河縣澗口水濼。其深一丈。廣數十里。險固可恃。因其地形。少加浚治。足以保禦。

請遷州民其中。多募義軍以實之。完顔弼傳。弼奏曰。方雖議和。萬一輕騎復來。則吾民重困矣。願速講防禦之策。及勸遷都南京。阻長淮。拒大河。

扼潼關以自固。范文正公集奏乞宣諭大臣。定河東捍禦策狀。臣竊見契丹遣使來朝廷。言欲西征。今邊上探報。皆稱契丹大發兵馬討伐呆家族。

並夾山部落。及稱亦與元昊兵馬相煞。又報元昊亦已點集左厢軍馬。既是二國舉動大兵。必有大事。以臣料之。夾山等藩部小族。豈二國盡舉大

兵攻討。此可疑一也。又元昊自來惟𠋣契丹侵凌中原。今無大故。何敢便與契丹相絶。而舉兵相持。此可疑二也。自古聖賢議皆稱夷狄無信。今朝

廷便欲𠋣憑。此可疑三也。前來契丹邀中國進納物帛。欲屈伏朝廷。元昊僣號擾邊。屢擒將帥。如盟信可保。何至此今日之舉。又可疑四也。河東地

震數年。占書亦主城䧟。今二國之兵。萃於彼方。此又可大疑五也。又邊上探得契丹遣使二道。至南山寧化軍岢嵐軍後面。覷步谷口道路。此又大

可疑六也。設或二國不守盟信。卒然奔衝以數十萬衆。乘不備而來。河東軍馬不多。名將極少。衆寡不敵。誰敢决戰。此大可憂一也。契丹素善攻城。

今探得點集床子弩并炮手。皆攻城之具。與昔時不同。况元昊界無城可攻。如却入漢界。併攻一兩城。破而屠之。則其餘城。乘風可下。此大可憂二

也。萬一此度。却未奔衝。以取中國之信。使安於疑爲後舉之策。此大可憂三也。今乞聖慈顧問大臣。如契丹可以保信。必不入寇。亦不與元昊連衝。

則乞今日同署一奏納於御前。使中外安静。不更憂疑。他日或誤大事。責有所歸。如大臣不敢保信。則乞指揮大臣今日更不歸廳。便晝禦捍之策。

抽何路軍馬。用何人將帥。添若干錢帛。據何處要害。如此定策。猶恐後時。不能當二虜之勢。或更因循度日。直候大寇入境。然後爲謀。則河東一傾。

危逼宗社。臣待罪兩府。義當極論。不敢有隱。繫聖斷處之。王之道相山集王之道慰安淮南使。自捍禦札子。契勘江北。自王彦充攻䧟壽春以來。

人心動摇。日夕延頸跂踵。仰望王師之來。不翅大旱之雨。迨今累月。杳無所聞。乃於八月初四日。承七月二十三日。括船禁渡。聖㫖指揮截自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