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15143.pdf/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caption}}}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五千一百四十三 八隊

田疇學易蹊徑 兊上六 兊之履

五居互巽之上。巽為繩。上居上兊之上。兊體趍下。上六趍下。而五之巽繩引之。

引兊之象。上卦兊變為乾。兊酉。日入之時。乾亥。昏暮之時。未光之象。

上六引兊。未光也。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恱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恱者也。有天民者。違可行扵天下而後行之者也。有

大人者。正已而物正者也。又曰。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故湯之扵伊尹。學焉而

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扵管仲。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霸。夫違可行之扵天下。其管仲乎。正已之大人。其伊尹乎。兊之上六。居于髙位。又變

為九。正人君之師傳也。固非所以與事君客恱者比。奈何柔體趍下。其柔不中。有易屈之象。雖變為乾。其趍下也尤健。故不能以道德自居。使其君

學而臣。謀而就。如伊尹管仲之不可召。乃至扵引之而遽說夫人君引之而遽說。要其異日之設施。必未能至扵光大之地。此象所謂未光者以此。

卦變為履。說而後履。非禮而履者也。鄭汝諧翼傳三與上皆成兊之主。三介扵四陽之間。二陽在前。非其同體而不受其說故来說。初與二也。来說

凶道也。上則超然扵外。不累扵物。能自以兊逺引者。非若三之無所客而求說也。然人之貴乎逺引者。貴其體剛而才實也。柔說而逺引君子。以是

為未光也。兊為口。故六爻之辭。皆簡而巖抑。以騰口說為戒趙以夫易通柔道牽為引上為主。爻守柔不變彖言利貞者此也。為陰則未光變則扵

卦為履。無吉。在上其道光矣。而爻不言變者。明文王之心也。易袚總義上居兊說之極。下引二陽以說已。故為引兊。兊性柔媚。彼未遽說而引之使

說。則凡可為說者。無不為已。盖兊之成卦。在上與三三下從二陽故曰来上。引二陽進扵上。故曰引。此非君子之說也。故象以引兊為未光。二陽何

以處之。四以疾為喜五雖孚而厲。此君子逺小人之道。扵兊卦之終見之也。趙汝梅輯聞上六引兊。未光也。上六鑒六三之凶。不復即人。乃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