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15956.pdf/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

陽。右。少陽。見大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面向北而吉之也。上。南也。下。北也。左。西也。右。東也。帝曰。何謂下。歧伯曰。厥陰在上。

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大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大陽。右少陽。大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大陽。

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大陰。右厥陰。大陽在下。則大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而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主歲者位在南。故而北而言其左右。

在下者位在北。故面南而言其左右也。上。天位也。下。地位也。面南。左東也。右西也。上下異而左右殊也。上下相遘。寒著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

病。木大相臨。金水相臨。水木相臨。火土相臨。土金相臨。為相得也。木土相臨。土水相臨。水火相臨。火金相臨。金木相臨。馬不相得也。上臨下為順。下臨上為逆。亦鬱

抑而病生。土臨。相火君火之類者也。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歧伯曰。以下臨上。不當位也。六位相臨。假令上臨火。火臨木。木臨水。水臨金。金臨土。皆為以

下臨上。不當位也。父子之義。子為下。又為上。以子臨父。不亦逆乎。帝曰。動靜何如。言天地之行左右也。歧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餘

而復會也。上。天也。下。地也。周天。謂天周地五行之位也。天垂六氣。地布五行。天順地而左囬。地承天而東轉。木運之後。天氣常餘。餘氣不加於君火。

却退一步。加臨相火之上。是以每五歲。已退一位而右遷。故曰左右周天餘而復會。會遇也合也。言天地之道。常五歲畢。則以餘氣遷加。復與五行

座位。再相會合而為歲法也。周天。謂天周地位。非周天之六氣也。帝曰。余聞鬼臾區曰。應地者靜。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謂也。願聞何以

生之乎。詰。異也。新校正云。按鬼臾區言應地者靜。見天元紀大論中。歧伯曰。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猶不能遍明。不能徧明。

無求備也。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

也。仰觀其象。雖逺可知也。觀五星之東轉。則地體左行之理。昭然可知也。麗著也。有形之物。未有不依據物而得全者也。帝曰。地之為下否乎。言轉

不居。為下乎為否乎。歧伯曰。地為人之下。大虛之中者也。言人之所居。可謂下矣。微其至理。則是大虛之中一物爾。易曰。坤厚載物德合無疆。此之

謂也。帝曰馮乎。言大虛無礙。地體何為而止住。馮。扶氷反。礙。音艾。歧伯曰。大氣舉之也大氣謂造化之氣。任持大虛者也。所以大虛不屈。地乆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