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07 (1700-1725).djvu/1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又似有區別之義焉

問:「應龍何畫?河海何歷?」

《對胡》「聖為不足,反謀龍智。畚鍤究勤,而欺畫厥尾。」

《山海經》云:「禹治水,有應龍,以尾畫地,即水泉流通,禹因而治之。」 子厚謂不然也。

問:「鯀何所營?禹何所成?康回馮怒,墬何故以東南傾?」 對圜燾廓大,厥立不植。地之東南,亦已西北。彼回小 子,胡顛隕爾力?夫誰駭汝?為此而以慁天極。

圜,天體也。燾,溥,覆照也。隕,從高下也。慁,辱也,擾也。《列子》,共工氏子。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百川水潦歸焉。康回,共工名也。

問:「九州安錯,川谷何洿?」

《對》「州錯富媼,爰定於趾。」

坤為母,故稱「媼」 也。

躁川靜谷,形有高庳。

水注海曰「川」 ,注川曰「溪」 ,注谿曰「谷。」 庳,短也。

問:「東流不溢,孰知其故?」

對:「東窮歸墟,又環西盈脈,穴土區而濁濁清清。」

《列子》:「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名曰歸墟。八紘九埜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

墳壚:疏滲渴而升。充融有餘,泄漏復行。

《說文》:壚,黑剛土也。《書》:下土墳壚。注:下者,壚,壚疏也。滲,下漉也。《莊子》:「天下之水,莫大於海,百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

「器運浟浟」,又何溢為。

朱熹曰:「柳子明歸墟之泄非出之天地之外也,但水入於東而復歸於西,又滲縮而升,乃復出於高原而下流於東耳。此其說亦近似矣,然以理驗之,則天地之化,往者消而來者息,非以往者之消復為來者之息也。水流東極,氣盡而散,如沃焦釜無有遺餘,故歸墟、尾閭亦有沃焦之號,非如未盡之水,山澤通而流」 注不窮也。

問:「東西南北,其脩孰多?」

《對》。「東西南北,其極無方。夫何鴻洞,而課校脩長。」

鴻,大也。洞,通也。《淮南子》:合四海之內,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注:子午為經,卯酉為緯。言經短緯長也。禹乃使太章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豎亥步,自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注:海內有長短,極內等也。其他諸說不同。

問:「南北順橢,其衍幾何?」

《對》:「茫忽不準,孰衍孰窮?」

問:「崑崙縣圃,其凥安在?」 對:「積高於乾,崑崙攸居。」

《水經》:「崑崙山在西北,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其高萬一千里,河水出其東北陬。」 又:「崑崙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中曰元圃,上曰層城。」

「蓬首虎齒」,爰處爰都。

《山海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崑崙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神蓬首戴勝,虎齒而善嘯者,名西王母也。」

問:「增城九重,其高幾里?」

對「增城之高,萬有三千」,

《淮南子》:「崑崙虛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 東方朔《十洲記》:「崑崙山有三角,一角正東,名曰崑崙宮。其處有積金為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臺五所,玉樓十二。」 此云萬有三千,其說不同,誕實未詳。

問:「四方之門,其誰從焉?」

對:「凊溫燠寒,迭出于時。時之丕革,由是而門。」

《黃帝素問》「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 《淮南子》:「崑崙虛,旁有四百四十門。」

問:「西北辟啟,何氣通焉?」

《對》:「辟啟之通,玆氣之元。」

《淮南子》:「崑崙虛玉橫維其西北隅,北門開,以納不周之風。」

問:「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對脩龍口燎,爰北其首。九陰極冥,厥朔以炳。

舊說,天地之西北,有幽冥無日之國,有龍銜燭而留照之。《山海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而蛇身面赤,其瞑乃晦,其視乃明,是謂燭龍。」

問:「羲和之未揚,若華何光?」

對:「惟若之華,稟羲以耀。」

《廣雅》日御曰:「羲和,月御曰望舒。」 《山海經》:「東南海外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是生十日,常浴日於甘淵。」 又灰野之山有樹,赤葉赤華,名曰若木。日所入處,生崑崙西,附西極也。又《淮南子》,「若木在建木西,未有十日,其華照下地。」 注:「若木端有十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