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07 (1700-1725).djvu/6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是,太史令傅孝忠善占星緯,時人為之語曰:「傅孝忠 兩眼看天,姜師度一心穿地。」

《聞見雜錄》:丁晉公嘗忌楊文公,一日詣晉公,既拜而 髯拂地,晉公曰:「內翰拜時髯拂地。」楊起視其仰塵曰: 「相公坐處幕漫天。」

《宋史陸九淵傳》:「九淵字子靜,生三四歲,問其父,天地 何所窮際,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寢食。」

《在田錄》:高祖游食四方時,嘗露宿野中,作詩自述云: 「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鞠躬不敢長伸 腳,恐踏山河社稷穿。」

《豢龍子》:或問:「天地有始乎?」曰:「無始也。」「天地無始乎?」曰: 「有始也。」未達。曰:「自一元而言有始也,自元元而言無 始也。」

天地總部雜錄

《易經乾卦文言》九五:「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則各從其類也。程傳「本乎天」者,如日月星辰。「本乎地」者, 如蟲獸草木。陰陽各從其類,人物莫不然也。

坤上六《文言》陰疑于陽必戰。為其嫌于無陽也、故稱 「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元黃者、天地之雜 也,天元而地黃。本義坤雖無陽,然陽未嘗無也。「血」,陰屬, 蓋氣陽而血陰也。「元黃」,天地之正色,言陰陽皆傷也。 《豫彖傳》「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師」乎? 《坎彖傳》「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 以守其國。」大全臨川吳氏曰:「不可升者,無形之險;山川 丘陵,有形之險。」

《明夷》。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後入于地。《象》曰:「初登于 天」,照四國也。「後入于地」,失則也。

《繫辭上傳》:「《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 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大全《朱子》曰: 「故是幽明之所以然者,晝明夜幽,上明下幽,觀晝夜 之運,日月星辰之上下,日出地上便明,日入地下便 幽,天文有半邊在上面,須有半邊在下面,可見天文 幽明之所以然也。南明北幽,高明深幽,觀南北高深, 可見地理幽明之所以然也。」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 過。」本義天地之道,知仁而已。知周萬物者,天也;道濟天 下者,地也。知且仁,則知而不過矣。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本義天地之化無窮,聖人為之 範圍,不使過于中道,所謂「裁成」者也。

廣大配天地。大全南軒張氏曰:《乾》之大生,以資其始。《坤》 之廣生,以流其形。此「廣大配天地」也。

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 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本義「窮理則知崇」,如 天而德崇;「循理則禮卑」,如地而業廣。大全朱子曰:「天地 設位,而《易》行乎其中,陰陽升降便是《易》。《易》者,陰陽是 也。」

法象莫大乎天地,大全徐氏曰:法謂效法,象謂成象。萬 物之生,有顯有微,皆法象也,而「莫大乎天地。」

「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

《繫辭下傳》子曰:「乾坤其《易》之門耶?乾,陽物也;坤,陰物 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 之德。」本義諸卦剛柔之體,皆乾坤合德而成;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本義天地設位,而聖人作《易》以成 其功;

《詩經小雅正月》篇:「謂天蓋高,不敢不跼;謂地蓋厚,不 敢不蹐。」朱註言「遭世之亂,天雖高而不敢不跼,地雖厚 而不敢不蹐。」

《禮記樂記》:「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天 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樂者敦和,率神而 從天;禮者別宜,居鬼而從地。故聖人作樂以應天,制 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地氣上齊,天氣下 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 之以四時,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 地之和也。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 陽而通乎鬼神,窮高極遠而測深厚。樂著大始而禮 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天 地之間也。故聖人曰「禮樂」云。「清明」象天,廣大象地。 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為昭焉。天地訢合,陰 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然後草木茂,區萌達,羽翼奮, 角觡生,蟄蟲昭蘇。羽者嫗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 而卵生者不殈,則樂之道歸焉耳。

《祭法》:「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用騂 犢。」

《經解》:「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 鄉飲酒義,賓主象天地。陳註贊皇浩齋曰:「立賓以象天, 所以尊之也。立主以象地,所以養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