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07 (1700-1725).djvu/7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度,繞極七十二度,常見者謂之「上規」;南極入地三十 六度,繞極亦七十二度,常隱者謂之「下規。」

《太平清話》:醫書中有天地脈圖曰:「氣趨東南,文章太 盛。」是亦天地一病。

《海涵萬象錄》:「予幼時,戲將豬水胞盛半胞水,置一大 乾泥丸於內,用氣吹滿胞畢,見水在胞底,泥丸在中, 其氣運動如雲,是即天地之形狀也。此太虛之外,必 有固氣者。」

湛若水《新論》:「天地之初也至虛,虛無有也。無則微,微 化則著,著化則形,形化則實,實化則大,故水為先,火 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次之。天地之終也至塞。塞者 有也,有則大,大變而實,實變而形,形變而著,著變而 微,故土為先,金次之,木次之,火次之,水次之。微則無 矣,而有生焉。有無相生,其天地之終始乎。」

天外無地,地亦天也,氣無所不貫。天體物而不遺,故 地不足以配天。而曰天地者,以形而言耳。而儒者謂 減地則益天,蓋未睹其理焉。

子元案:垢《易》「陽奇陰偶,天一地二。」宋人易義,一而大 謂之天,二而小謂之地,一大二小,天示字也,天曰神, 地曰示。

《玉笑零音》:「心如天運謂之勤,心如地寧謂之慎。天匪 勤則不能廣運,地匪慎則不能久持。乾之自強,天心 也;坤之厚載,地心也。」

《林泉隨筆》:荀子天地比註曰:「天無實形,地之上空虛 者皆天也。」此說最為有功。朱子言天在四畔,地居其 中,減得一尺地,遂有一尺氣,但人自不覺耳。其言蓋 本於此。

脈望天地,相去八萬四千里,自天以下三萬六千里, 應三十六陽候;自地以上三萬六千里,應三十六陰 候。所謂「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中間一萬二千里, 乃陰陽都會之處,天地之中也。

《廣莊逍遙遊》:「一人身量,自頂至踵五尺,三百六十骨 節之中,三萬六千種尸蟲族焉。凡有目者即有明,是 彼未嘗無晝夜日月也。凡有足者即有地,是彼未嘗 無山岳河瀆也。有嗜欲者即有生聚,是彼未嘗無父 子夫婦養生送死之具也。齧而為疥,彼知趨利。膚中 之蟣,出之甲上,奔走如騖。彼知畏死,吾安知天地非」 一巨丈夫邪?娑婆世界非其一骨節之虛空虛邪?人 物鳥獸賢聖仙佛非其三萬六千中之一種族邪?《經》 曰:「毛髮爪齒皮肉筋骨,皆歸於地,吾是以知地特髮 毛之大者。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皆歸於水,吾是以知 水特唾涕之大者。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吾是以知風 火特喘息之大者。」天地得其大,不為「有餘;人得其小, 不為不足;蟲處其內,不為逼狹;人據其外,不為廣廓。」 天地以成住壞空為劫,蟲以生老病死為劫。肘間之 蟲笑,指節為夷狄,膚間之蟲語,以牙甲,叱為怪誕,尚 不信身外有人,又况人外之天地邪?由此推之,極情 量之廣狹,不足以盡世間之大小明矣。拘儒小士,乃 欲以所常見常聞,闢天地之未曾見未曾聞者,以定 法縛己,又以定法縛天下。後世之人,勒而為書,文而 成理。天下後世沈魅於五尺之中,炎炎寒寒,略無半 罅可出頭處,一丘之貉,又惡足道?

《齊物論》:「天地之間無一物無是非者,天地是非之城 也。」

《槎菴燕語》:「古人有失意則怨天,今人有失意則怨地, 故多遷葬。」

《枕譚》:張文成《太卜判》有「楓天棗地」之語,初不省所出, 後見《唐六典》三式云:「六壬卦局,以楓木為天,棗心為 地。」乃知文成用此。

書蕉,「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世界,皆悉具四種相。劫謂 成、住、壞、空。成而即住,住而續壞,壞而復空,空而又成, 連環無端,都將成住壞空八十轆轤,結算一十三萬 四千四百萬年為始終之極數,所為一大劫也。 偶談在天成象,而麗天者,無形非象;在地成形,而麗 地者,無象非形。若不信拔宅昇天,試看殞星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