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07 (1700-1725).djvu/8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乾象典

 第九卷目錄

 天部彙考

  爾雅釋天

  易緯稽覽圖

  春秋緯元命苞

  孝經緯援神契

  河洛緯甄耀度

  呂子有始覽

  淮南子天文訓

  揚子太元經九天

  劉熙釋名釋天

  魏張揖博雅釋天

  朱子全書天度

  續性理會通王可大象緯新篇

乾象典第九卷

天部彙考

《爾雅》

《釋天》

《河圖括地象》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未分,其氣混沌,清濁既分,伏者為天,偃者為地。」《釋名》云:「天,顯也,在上高顯。」又云:「天,坦也,坦然高遠。」《說文》云:「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也。」《春秋說題辭》云:「天之言顯也,居高理下,為人經紀。故其字一大以鎮之。」此天之名義也。天之為體,中包乎地,日月星辰屬焉。然天地有高下之形,四時有升降之理,日月有運行之度,星辰有次舍之常。既曰「釋天」,不得不略言其趣,故其形狀之殊,凡有六等:一曰蓋天,文見周髀,如蓋在上。二曰渾天,形如彈丸,地在其中,天包其外,猶如雞卵,白之繞黃。揚雄、桓譚、張衡、蔡邕、陸績、王肅、鄭元之徒,並所依用。三曰宣夜,昔說殷代之制,其形體事義,無所出以言之。四曰昕天,昕讀曰軒,言天北高南下,若車之軒。是吳時姚信所說。五曰穹天,云穹隆在上。虞氏所說,不知其名也。六曰安天,是晉時虞喜所論。案鄭註《考靈曜》云:「天者純陽,清明無形,聖人則之,制璿璣玉衡,以度其象。」如鄭此言,則天是太虛,本無形體,但指諸星之運轉以為天耳。但諸星之轉,從東而西,凡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星復舊處。星既左轉,日則右行,亦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至舊星之處,即日一日之行而為一度。計二十八宿一周天,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是天之一周之數也。天如彈丸,圍圜,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案《考靈耀》云:「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千四百六十一分里之三百四十八。」周天百十萬一千里者,是天圜周之里數也。以圍三徑一言之,則直徑三十五萬七千里,此為二十八宿周迴直徑之數也。然二十八宿之外,上下東西各有萬五千里,是為四遊之極,謂之四表。據四表之內,井星宿內,總有三十八萬七千里。然則天之中央上下正半之處,則一十九萬三千五百里,地在於中,是地去天之數也。鄭注《考靈耀》云:「地蓋厚三萬里。春分之時,地正當中,自此地漸漸而下,至夏至之時,地下萬五千里,地之上畔與天中平。夏至之後,地漸漸向上,至秋分地正當天之中央,自此地漸漸而上,至冬至上遊萬五千里,地之下畔與天中平,自冬至後,地漸漸而下」,此是地之升降於三萬里之中。但渾天之體,雖繞於地,地則中央正平,天則北高南下。北極高於地三十六度,南極下於地三十六度。然北極之下三十六度,常見不沒;南極之上三十六度,常沒不見。南極至北極一百二十一度餘,若逐曲計之,則一百八十一度餘。若以南北中半言之,謂之赤道,去南極九十一度,去北極亦九十一度餘。此是春秋分之日道。赤道之北二十四度,為夏至之日道,去北極六十七度也。赤道之南二十四度,為冬至之日道,去南極亦六十七度。地有升降,星辰有四遊。又鄭注《考靈耀》云:「天旁行四表之中,冬南、夏北,春西秋東,皆薄」四表而止。地亦升降於天中,冬至而下,夏至而上,二至上下,蓋極地厚也。地與星辰,俱有四遊升降。四遊者,自立春地與星辰西遊。春分西遊之極地,雖西極升降正中,從此漸漸而東,至春季復正。自立夏之後,北遊夏至北遊之極地,則升降極下,至夏季復正。立秋之後,東遊秋分東遊之極地,則升降正中,至秋季復正。立冬之後南遊。冬至南遊之極地,則升降極上,至冬季復正。此是地及星辰四遊之義也。星辰亦隨地升降,故鄭注《考靈耀》云:「夏日道上與四表平,下去東井十二度,為三萬里。」則是夏至之日,上極萬五千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