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12 (1700-1725).djvu/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容齋四筆》《二十八宿》,宿音秀,若考其義,則正當讀如 本音。嘗記前人有說如此。《說苑辯物篇》曰:「天之五星, 運氣于五行。所謂宿者,日月五星之所宿也。」其義昭 然。

《讀書》「隅見」字亦有義。田家耕用亥日,蓋亥日之地直 上是天倉星以建辰,月祭靈星以求農耕,靈星是天 田星,在于辰位,故農字從辰。

《釋常談》:「兄弟不和,夫婦不睦,皆謂之參商」也。《左傳》曰: 「昔高辛氏有二子,長曰閼伯,次曰實沉,居于曠林,皆 不相善,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于商 丘,主辰星;遷實沉于大夏,主晉星。故謂之參商。」 《讀書雜鈔》:「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洪範注》止言箕好風, 畢好雨。」《月令正義》乃謂:按鄭注《洪範》,中央土氣為風, 東方木氣為雨。箕屬東方木,木剋土,尚妃之所好,故 「箕星好風。」西方金氣為陰,剋東方木,木為妃,《畢》屬西 方,尚妻之所好,故好雨也。謂孟春行秋令,申氣乘寅, 兩相衝破,申來逆寅,寅為風,風之被逆,故為焱風;寅 往破申,申為雨,雨之被逆,故為「暴雨。」

《西溪叢語》:諺云:「乾星照濕土,來日依舊雨。」王建《聽雨》 詩云:「半夜思家睡裏愁,雨聲落落屋簷頭。照泥星出 依然黑,淹爛庭花不肯休。」

《八師經》:「吾聞佛道厥義弘深,巍巍堂堂,猶星中月。」 《雲麓漫抄》:「翟公撰祭儀,謂或祭于昏,或祭于旦,非是, 當以鬼宿渡河為候,其意出于洞微志返魂香事,是 捨三代聖人之說,取不根之言,可乎?」

漢都城縱廣各十五里,周六十五里,十二門,八街九 陌。城之南北曲折,有「南斗」、「北斗」之象。

《悅生隨抄》:嘗見龍頸骨中髓皆是白石,虎目光落地 亦成白石,星光氣也,落則成石,萬物變化,不可以一 概斷。

《玉海》:「唐虞二典,商盤周誥之文,垂裕萬世,炳若日星。」 箕宿禡牙,狼星斂角。

《雲煙過眼錄》:「金冠一甚大,並頫仰簪,共用黃金二十 五兩,前為北斗,後為南斗,每面嵌紫金捺子五粒,斗 星皆大銳,珠大如彈者為之。通計大白珠三十四粒, 頫仰如意,簪亦嵌大珠。」

《感應經》梟避星名。《周禮》:「哲簇氏掌覆妖鳥之巢。以 方書十日之號,十有二辰之號,十有二月之號,十有 二歲之號,二十有八星之號,縣其巢上則去之。」 《桂海巖洞志》:棲霞洞在七星山。七星山者,七峰位置 如北斗,又一小峰在傍,曰輔星。

《雲谷雜記》:《史記·周紀》:「『武王上祭于畢』。馬融云:『畢,文王 墓地名也』。司馬真索隱曰:『按文有上字,當作畢星』。」予 按,《後漢·蘇竟傳》:「畢為天下主,網羅無道之君。故武王 將伐紂,上祭于畢,求天助也。」據此,則畢為畢星甚曉。 然馬融墓地之說非矣,惜乎《索隱》不能引此為證。 《癸辛雜識》七夕牛女渡河之事,古今之說多不同,非 惟不同,而二星之名莫能定。《荊楚歲時記》云:「黃姑織 女時相見。」太白詩云:「黃姑與織女,相去不盈尺。」是皆 以牽牛為黃姑。然李後主詩云:「迢迢牽牛星,杳在河 之陽。粲粲黃姑女,耿耿遙相望。」若此則又以織女為 黃姑,何耶?然以星曆攷之,牽牛去織女,隔銀河七十 二度,古詩所謂「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又安得如 太白相去不盈尺之說?又《歲時記》則又以黃姑即河 鼓。《爾雅》則以河鼓為牽牛。又焦林《大斗記》云:「天河之 西,有星煌煌,與參俱出,謂之牽牛。天河之東,有星微 微在氐之下,謂之織女。」《晉天文志》云:「河鼓三星,即天 鼓也。牽牛六星,天之關梁。」又謂之星紀。又云:「織女三 星,在天紀東端,天女也。」《漢天文志》又謂織女,天之貞 女。其說皆不一。至於渡河之說,則洪景盧辨析最為 精當。蓋渡河乞巧之事,多出於詩人及世俗不根之 論,何可盡據,然亦似有可怪者。楊纘繼翁大卿倅湖 日,七夕夜,其侍姬田氏及使令數人露坐至夜半,忽 有一鶴西來,繼而有鶴千百從之,皆有仙人坐其背, 如畫圖所繪者,綵霞絢粲,數刻乃沒。楊卿時已寢,姬 急報,起而視之,尚見雲氣紛郁之狀。然則流俗之說, 亦有時而可信耶?

伯機云:「揚州分野,正直天市垣,所以兩浙之地,巿易 浩繁,非他處之比。」此說甚新。又術者云:「近世乃下元 甲子用事,正直天巿垣,所以人多好巿井謀利之事。」 《賓退錄》:漢建安二十四年,吳將呂蒙病,孫權命道士 于星辰下為請命醮之法,當本于此。顧况詩:「飛符超 羽翼,焚火醮星辰。」姚鵠詩:「羅磴靜攀雲共迥,雷壇當 醮月孤明。」李商隱詩:「通靈夜醮達清晨,承露盤晞甲 帳春。」趙嘏詩:「春生藥圃芝猶短,夜醮齋壇鶴未回。」醮 之禮至唐盛矣。隋煬帝詩:「迥月迴三洞,清心禮七真。」 馬載詩:「三更禮星斗,七七服丹霜。」薛能詩:「符咒風雷 惡,朝修月露清。」此言朝修之法也。然陳羽《步虛詞》云: 「漢武清齋讀鼎書,內官扶上畫雲車。『壇上月明宮殿 閉,仰看星斗禮空虛』。」漢武帝時已如此。

《蠡海》集紫問色,而《天垣》稱紫微,豈非寓意之精乎?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