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通義》:「冬至陽動於下,推陰而上之,故寒於上;夏
至陰動於下,推陽而上之,故大熱於上。故《易》云:『日月 運行,一寒一暑。日在牽牛則寒,在東井則暑。牽牛外 宿,遠人,故寒;東井內宿,近人,故溫也』。」
杜預《春秋序》:「《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記事者必表年 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
《晉書天文志》:「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七政之樞機,陰陽 之元本也。故運乎天中而臨制四方,以建四時而均 五行也。」
《抱朴子用刑》篇:「天地之道,不徒純仁,故青陽闡陶育 之和,素秋厲肅殺之威,融風扇則枯瘁攄藻,白露零 則繁英彫零,是以品物阜焉,歲功成焉。」
《廣譬》篇:「明君賞猶春雨,而無霖淫之失;罰擬秋霜,而 無詭時之嚴。」
郭象《翼莊》:「聖人之在天下,暖然若陽春之自和,故潤 澤者不謝;凄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凋落者不怨。」 宗炳《詩序》:「恆山風井如瓮,春分後出,秋分後入。」 《永嘉記》:「永嘉有八輩蠶:一曰蚖珍蠶,三月績;二曰柘 蠶,四月初績;三曰蚖蠶,四月績;四曰愛珍蠶,五月績; 五曰愛蠶,六月末績。六月寒珍蠶,七月績;七曰四出 蠶,九月初」績。八曰寒蠶,十月績。凡蠶再熟者,前輩皆 謂之「珍。」
《名醫別錄》:「上品藥性,亦能遣疾,但勢力和厚,不為速 攻,歲月常服,必獲大益。病既愈矣,命亦兼中。天道仁 育,故曰應天。一百二十種,謂寅、卯、辰、巳之月,法萬物 生榮時也。中品藥性,祛患為速,延齡為緩,人懷性情, 故曰應人。一百二十種,謂午、未、申、酉之月,法萬物成 熟時也。下品藥性,專主攻擊,不可常服,疾愈即止,地」 體收殺,故曰「應地。」一百二十五種,謂戌、亥、子、丑之月, 法萬物枯藏時也。
《三禮義宗》:「歲者,依中氣一周以為一歲;年者,依日月 十二會以為一年。中朔大小不齊,故有歲年之異。 天子諸侯宮寢之制,若春氣三月之中,居正寢,退息 之時,常居東北之寢。三月之末,土王之日,則居中寢; 夏之三月,則居東南之寢;秋之三月,則居西南之寢; 冬之三月,則居西北之寢。此三時後,土王之日,亦各 居」中寢,以從時候。
「天子九門」,法《陽九》之義。宮門有五法五行,外門有四 法四時。
大蜡,「盡天地四時之神而祭之,其樂亦盡用四時之 調。」
《漏刻經》定「太陽出沒法,正月出乙入庚方,二八出兔 入雞場,三七發甲入辛地,四六生寅入犬藏,五月生 艮歸乾上,仲冬出巽入坤方,惟有十與十二月,出辰 入申仔細詳。」
《關氏易傳》乾坤之策義,陰陽三五,每一五而變七十 二候,二五而變三十六旬,三五而變二十四氣。 《齊民要術》,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淺,犁欲廉,勞欲再,秋 耕䅖青者為上。 魏文侯曰:「民春以力耕,夏以鏹耘,秋以收斂。」
凡春種欲深,宜曳重撻。夏種欲淺,直置自生。〈注〉春風 冷生遲,不曳撻則根虛,雖生輒死。夏氣熱而生速。曳 撻遇雨必堅垎其澤,澤多者,或亦不須撻。必欲撻者, 宜須待白背濕撻,令地堅硬故也。
春伐枯槁,夏取果蓏,秋蓄蔬食,冬伐薪蒸,以為民餈。 故先王之政,「四海之雲至而修封疆,蝦蟆鳴,燕降而 通路除道矣。」陰降百泉,則修橋梁;昏張中則務種穀, 大火中則種黍菽,虛中即種宿麥,昴星中則收斂蓄 積。伐薪木所以應時修備,富國利民。霜降而樹穀,冰 泮而求穫,欲得食則難矣。
《崔寔》曰:「三月清明節後十日,封生薑。至四月立夏後, 蠶大食芽生,可種之。九月藏茈薑、蘘荷。其歲若溫,皆 待十月。」〈生薑謂之茈薑〉
大小麥皆須五月、六月暵地穬麥非良地,則不須種。 「八月中戊社前種者為上時,下戊前為中時,八月末、 九月初為下時。」小麥宜下種。「八月上戊社前為上時, 中戊前為中時,下戊前為下時。正月、二月,勞而鋤之, 三月、四月,鋒而更鋤。」
旱稻,「用下田白土勝黑土。」凡下田停水處,燥則堅垎, 濕則汙泥。不問秋夏,候水盡地白,背時速耕,杷勞頻 煩令熟。二月半種為上時,三月為中時,四月初及半 為下時。
「二月、三月種者為植禾;四月、五月種者為穉禾。」「二月 上旬,及麻菩楊生種者,為上時;三月上旬及清明節, 桃始花,為中時;四月上旬,及棗葉生,桑花落,為下時。」 歲道宜晚者,五月、六月初亦得。春種欲深,宜《曳重撻》; 夏種欲淺,直置自生。
劉子《履信》篇:「春之德風,風不信則花萼不茂,花萼不 茂則發生之德廢。夏之德炎,炎不信則卉木不長,卉 木不長則長贏之德廢。秋之德雨,雨不信則百穀不 實,百穀不實則收成之德廢。冬之德寒,寒不信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