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19 (1700-1725).djvu/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秋官》

大行人「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儀,以親諸侯。」「《夏宗》以 陳天下之謨。」

訂義鄭鍔曰:「《夏》者,文明之時,謨欲其明顯然著于耳目,故取文明之時以陳之。」

《爾雅》

《釋天》

夏,為「朱明。」

夏之氣和,則赤而光明。

夏,為長嬴。

此亦夏之別號。

暴雨謂之涷。

今江東呼夏月暴雨為《涷雨》。

《易通統圖》

《南陸》

夏,日行東南赤道,曰「南陸。」

《尚書大傳》

種黍

主夏者火,火昏中可以種黍菽。

《孝經鉤命決》

《時政》

夏政不失,甘雨時。

《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篇》

「夏三月」,此為《蕃秀》。

蕃,茂也。陽氣浮長,故為茂盛而華秀也。

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夏至,陰氣微上,陽氣微下,故為「天地氣交。」陽氣施化,陰氣結成,成化相合,故萬物華實也。

「夜臥早起」,無厭于日。

「夜臥早起」,養長之氣也。「無厭于長日」,氣不宜惰也。

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

長夏火土用事。怒則肝氣易逆。脾土易傷。故使志無怒。而使華英成秀。華者心之華。言神氣也。

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

夏氣浮長,故欲其疏洩。氣泄則膚腠宣通。時氣疏暢,有若好樂之在外也。

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凡此應夏氣者,所以養長氣之道也。

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心屬火,王於夏,逆夏長之氣則傷心矣。心傷至秋為痎瘧,因奉收者少故也。葢夏之陽氣,浮長於外,至秋而收斂於內。夏失其長,秋何以收?至秋時陰氣上升,下焦所出之陰,與上焦所逆之陽,陰陽相搏,而為寒熱之陰瘧也。夫陽氣發原於下焦,陰藏,春生於上,夏長於外,秋收於內,冬藏於下。今夏逆於上,秋無以收,收機有礙,則冬無所藏,陽不歸原,是根氣已損。至冬時寒水當令,無陽熱溫配,故冬時為病甚危險也。有云「逆夏氣則暑氣傷心,至秋成痎瘧。」此亦邪氣伏藏於上,與陽氣不收之義相同。但四時皆論藏氣自逆,而不涉外淫之邪,是不當獨以夏時為暑病也。

《玉機真藏論篇》

帝曰: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 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 反此者病。」

「心脈通於夏氣,如火之發焰,如物之盛長。其氣惟外出,故脈來盛而去悠。」有如鉤象其本有力而肥,其環轉則秒而微也。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 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

《來盛》者,盛長之本氣也。《去亦盛》者,太過於外也。《來不盛》者,盛長之氣衰於內也。《去反盛》者,根本虛而末反盛也。

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 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 欬唾,下為氣泄。」

身熱膚痛者,心火太過而淫氣於外也。浸淫膚受之瘡,火熱盛也。其不及,則反逆於內,上熏肺而為欬唾,下走腹而為氣泄矣。夫心氣逆則為噫,虛逆之氣,不上出而為噫,則下行而為氣泄。氣泄者,得後與氣,快然如衰也。

《六節藏象論篇》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 中之太陽,通于夏氣。

心主血,中焦受氣取汁化赤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故為生身之本。心藏神而應變萬事,故曰「神之變也。」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于面,心主血脈,故其華在面也。在體為脈,故其充在血脈。其類火,而位居尊高,故為陽中之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