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統》戊寅九十八刻, 《新法》戊寅七十一刻。
右《太初後天》七日,餘與天合。
開元十二年甲子歲,十一月癸未景長。〈見元志〉 《太初》辛卯空刻, 《大衍》癸未九十八刻, 《紀元》癸未八十刻, 《授時》癸未九十五刻, 《大統》甲申二十三刻。 《新法》癸未九十六刻。
右《太初》後天八日,《大統》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宋景德四年丁未歲,十一月戊辰日南至。〈見元志〉 《太初》丙子七十五刻, 《大衍》戊辰十五刻, 《紀元》丁卯七十四刻, 《授時》丁卯八十刻, 《大統》丁卯八十五刻, 《新法》丁卯七十九刻。
右《太初》後天八日,《大衍》與天合,餘皆先天一日。《元志》《授時曆議》云:「自宋以來,測景驗氣者,凡十七事,其景德丁未歲戊」 辰日南至《統天》《授時》,皆得丁卯,是先一日;嘉泰癸亥歲甲戌日南至《統天》《授時》,皆得乙亥,是後一日。一失之先,一失之後。若曲變其率也,從《景德》則其餘十六事多後天,若從《嘉泰》則其餘十六事多先天。以此理推之,非曆不合也。蓋「類其同,則知其中;辨其異,則知其變。」 已下二條放此。
皇祐元年己丑歲,十一月十九日戊申景長。〈見宋志〉 《太初》丁巳二十五刻, 《大衍》戊申四十二刻。 《紀元》丁未九十七刻。 《授時》丁未九十九刻, 《大統》戊申四刻。 《新法》丁未九十九刻。
右《太初》後天九日,《大衍》《大統》與天合,餘皆先天一日。
皇祐二年庚寅歲,五月二十五日辛亥「景短。」〈見宋志〉 《太初》己未八十七刻, 《大衍》辛亥四刻。
《紀元》庚戌六十刻, 《授時》庚戌六十一刻, 《大統》庚戌六十六刻。 《新法》庚戌六十一刻。
右《太初》後天八日,《大衍》與天合,餘皆先天一日。
是年十一月三十日癸丑,景長。〈見宋志〉
《太初》壬戌五十刻, 《大衍》癸丑六十六刻, 《紀元》癸丑二十二刻, 《授時》癸丑二十三刻, 《大統》癸丑二十八刻, 《新法》癸丑二十三刻。
右《太初後天》九日,餘與天合。
皇祐四年壬辰歲,五月十七日辛酉景短。〈見宋志〉 《太初》庚午三十七刻, 《大衍》辛酉五十三刻, 《紀元》辛酉八刻, 《授時》辛酉十刻。
《大統》辛酉十四刻, 《新法》辛酉十刻。
右《太初後天》九日,餘與天合。
元豐六年癸亥歲,十一月丙午景長。〈見元志〉
《太初》乙卯七十五刻, 《大衍》丙午七十三刻, 《紀元》丙午二十六刻, 《授時》丙午二十六刻, 《大統》丙午二十八刻, 《新法》丙午二十五刻。
右《太初後天》九日,餘與天合。
元豐七年甲子歲,十一月辛亥「景長。」〈見元志〉
《太初》辛酉空刻, 《大衍》辛亥九十七刻, 《紀元》辛亥五十刻。 《授時》辛亥五十一刻, 《大統》辛亥五十三刻。 《新法》辛亥四十九刻。
右《太初後天》十日,餘與天合。
元祐三年戊辰歲,十一月壬申景長。〈見元志〉
《太初》壬午空刻, 《大衍》壬申九十五刻, 《紀元》壬申四十八刻, 《授時》壬申四十八刻, 《大統》壬申五十刻。 《新法》壬申四十六刻。
右《太初後天》十日,餘與天合。
元祐四年己巳歲,十一月丁丑景長。〈見元志〉
《太初》丁亥二十五刻, 《大衍》戊寅十九刻。 《紀元》丁丑七十二刻, 《授時》丁丑七十二刻, 《大統》丁丑七十四刻。 《新法》丁丑七十一刻。
右《太初》後天十日,《大衍》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元祐五年庚午歲,十一月壬午冬至。〈見元志〉
《太初》壬辰五十刻, 《大衍》癸未四十四刻, 《紀元》壬午九十六刻, 《授時》壬午九十六刻, 《大統》壬午九十八刻, 《新法》壬午九十五刻。
右《太初》後天十日,《大衍》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元祐七年壬申歲,十一月癸巳冬至。〈見元志〉
《太初》癸卯空刻, 《大衍》癸巳九十二刻, 《紀元》癸巳四十五刻。 《授時》癸巳四十五刻, 《大統》癸巳四十七刻。 《新法》癸巳四十三刻。
右《太初後天》十日,餘與天合。
元符元年戊寅歲,十一月甲子冬至。〈見元志〉
《太初》甲戌五十刻, 《大衍》乙丑三十九刻, 《紀元》甲子九十一刻。 《授時》甲子九十刻, 《大統》甲子九十二刻, 《新法》甲子八十九刻。
右《太初》後天十日,《大衍》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崇寧三年甲申歲,十一月丙申冬至。〈見元志〉
《太初》丙午空刻, 《大衍》丙申八十六刻, 《紀元》丙申三十七刻, 《授時》丙申三十六刻, 《大統》丙申三十八刻, 《新法》丙申三十五刻。
右《太初後天》十日,餘與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