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0 (1700-1725).djvu/6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東方乙日,太陽已入,亦見西方。何以徵之?設月在黃 道北五度,太陽躔實沈一十五度,本地北極高四十 度,即晝長。甲之日也五十九刻。日九十六刻加一日刻。甲之夜乙之日 共一百五十五刻。甲晨至乙夕於時月行約得二十三度 平分之。合朔前後得一十一度半,以加實沈十五度。日躔也 得實沈二十六度半,是乙日日入時月之距日經度 也。以減十五度,得實沈三度半,是甲日日未出月之 距日經度也。日躔實沈十五度,其斜升五十三度一 十三分。月離實沈三度半,又北距五度,其斜升三十 六度半。日月兩升度相減,得一十六度四十三分,為 甲日之晨日月赤道上出地平之差。月先日後變時為月 出四刻半,而日出得見月東方也。乙日太陽正降為 九十五度,月離實沈二十六度半,其正降為一百一 十三度,兩降度相減得一十八度,為乙日之夕,日月 赤道上入地平之差。日先月後變時為「日入五刻」,而月入 得見月西方也。若日躔冬至,月離黃道,南推日月 出入之差,不過八度,變時為二刻則「不見。」

一,系凡極出地愈高愈疾,見因斜升度之差為多,否 則遲見。

《二系》極甚高,朔後數日不見。

《三系》月,距黃道南五度,若極出地六十二度,月盡夜 不見。

四系極甚高,合朔在午正,則一日之間,晨見東方,夕 見西方。如極高五十二度躔離度同上,推得日月升 降差一十二度,時為三刻,皆在月見界之內。

《五系》既定,月之見界,為距日十二升度,亦可推遲見 之日數。如極出地四十度,日躔降婁,月南距五度,推 得兩斜升差為一十二度,即得月距日之經度,為四 十度。月行當三日有奇,則朔後三日有奇而見月西 方,晦前亦如之。

三因之外,又有兩因:一曰「朦朧分。」即晨昏度一名昧爽黃昏日入 地平下一十八度,為朦朧之未分,因升降有正斜,斜 又有大小,則月距日十二度,有時得見,有時不得見。 一曰,氣清濁差如同是子正時,有時見極微之星,有 時不得見四五等之星,氣則使之。其在月也亦然。

第二論月體

月體為圓球。何以知之?凡圓體于諸體中為最尊,如 天、如日、月星、如地,亦於萬象中為最尊,故應圓,凡物 之初體皆圓。如核如卵如胎諸大象,皆始造時之初體,故應 圓。又月之體,半為明,半為魄,其明魄之界,時為弦直 線,時為弧曲線。若果平體,何從得生弧線?且既為平 面,日照之宜全體發光。如平面之鏡,一向日,即全鏡 發光也。月為不然,則知非平面。試以人目居中,置一 燭,東方稍遠,置一球,西方稍近,相參直,即見球全受 光。次不動目燭,獨移球西南隅,即見球大半為明、小 半為魄。更移球正南,必明魄各半其界為直線。更移, 得魄大明小。更移正東,必見全魄。燭為太陽,目為地、 為人,球為太陰,以近遠日為光大小。其明魄界半周 之間為直線者一而已,餘皆弧線也。

論其體質,非清非純,虛實雜也。故能映光不能透光, 能發光不能迴光。何謂透光?如水,如玻璃、水晶、金剛 石皆純清,故能透光。不止映光,非惟不能迴光,亦且 不能發光。何謂迴光?如明鏡為全實,故能迴光。不止 發光。非惟不能透光,亦且不能映光。月皆不然。而虛 實、疏密,介在其間,故能映能發也。然則何似稍似 於雲。「雲掩日月,皆能映光,質薄則光顯,質厚則光微。 早日未出,夕日已入,照雲成霞,霞照下土」,虹霓之屬, 本因雲氣而成光采,是為發光。體實則光大,體虛則 光小。月實似之,獨雲之映光多,發光少;月之映光少, 發光多,此為異耳。

第三論月駁

月面不純一,色如斑駁然。昔人以為山河大地之景, 不然也。山河大地之體,東西不等,云何月中之景時 時不變乎?然則如何?此有二說:一曰「月本圓體,特其 體中疏密虛實,不得純一,不能如鏡光合體,迴返所 受之光,第因其本質所至,自為發光,密實處發光大, 虛疏處發光微。」

如金剛石勝玻璃,玻璃勝水,其質疏密,虛實不等故。

「凡大光明中間有弱光,可指則曰大光中之駮點也。 如大赤霞中間有淡紅,可指則曰大赤中之駮點也, 是故名為月駮」也。一曰:月體如地球,實處如山谷土 田,虛處如江海。日出先照高山,光甚顯,次及田谷江 海,漸微,如人登大高山,視下土崇卑,其明昧互相容 也。試用遠鏡窺月生明以後,初日見光,界外別有光 「明微點,若海中島嶼然。」次日光長魄消。

日漸遠,明漸生,如人上山,漸遠漸見所未見。

則見初日之點,或合於大光,或較昨加大,或魄中更 生他點。

如日出地。先照山巔。次照平疇等。

「以光先後」,知「月而高庳」,此其徵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