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4 (1700-1725).djvu/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諸家曆法參差不齊。」《洛書甄曜度》《春秋考異郵》皆云, 「周天一百七萬一千里,一度為二千九百三十二里 七十一步二尺七寸四分四百八十七分分之三百 六十二。」陸績云:「天東西南北徑三十五萬七千里。」此 言周三徑一也。考之徑一不啻周三,率周百四十二, 而徑四十五,則天徑三十二萬九千四百一里一百 二十二步二尺二寸一分七十一分分之十。《周禮》日 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鄭眾說土圭之長,尺有 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與土圭等,謂之 地中,今潁川陽城地也。鄭元云:「凡日景於地千里而 差一寸。景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萬五千里也。」以此 推之,日當去其下地八萬里矣。日邪射陽城,則天徑 之半也,體圓如彈丸。地處天之半,而陽城為中,則日 春秋冬夏,昏明晝夜,「去陽城皆等,無盈縮矣。故知從 日邪射陽城為天徑之半也。以句股法言之,旁萬五 千里,句也;立八極萬里」,股也。從日邪射陽城,弦也。以 句股求弦法入之,得八萬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十 步五尺三寸六分天徑之半,而地上去天之數也。倍 之,得十六萬二千七百八十八里六十一步四尺七 寸二分,天徑之數也。以周率乘之,徑率約之,得五十 一萬三千六百八十七里六十八步一尺八寸二分, 周天之數也。減《甄曜度》。《考異》:郵「五十五萬七千三百 一十二里有奇,一度凡千四百六里二十四步六寸 四分,十萬七千五百六十五分分之萬九千四十九, 減舊度千五百二十五里二百五十六步三尺三寸 二十一萬五千一百三十分分之十六萬七百三十 分,黃赤二道相與交錯,其間相去二十四度。」以南儀 推之,二道俱三百六十五度有奇,是以知天體員如 彈丸也。而陸績造渾象,其形如鳥卵,然則黃道應長 於赤道矣。績云:「天東西南北徑三十五萬七千里」,然 則績亦以天形正員也。而「渾象為鳥卵」,則為自相違 背。古舊渾象以二分為一度,凡周七尺三寸半分。張 衡制,以四分為一度,凡周一丈四尺六寸。蕃以古 制局小,星辰稠穊,衡器傷大,難可轉移,更制渾象,以 三分為一度,凡周天一丈九寸五分分之三也。按 《律曆志》,「冬至晷景,丈三尺三寸, 小寒晷景丈二尺 三寸, 大寒晷景丈一尺, 立春晷景九尺六寸, 雨水晷景七尺九寸五分, 驚蟄晷景六尺五寸五 分, 春分晷景五尺二」寸五分, 《清明晷景》四尺一 寸五分, 《穀雨晷景》三尺二寸, 《立夏晷景》二尺五 寸三分, 《小滿晷景》尺九寸八分, 芒種晷景尺六 寸八分, 夏至晷景尺五寸, 小暑晷景尺七寸, 大暑晷景二尺, 《立秋晷景》二尺五寸五分, 《處暑 晷景》二尺三寸三分, 《白露晷景》四尺二寸五分, 《秋分晷景》五尺五寸二分, 《寒露晷景》六尺八寸五 分 ;《霜降晷景》,八尺四寸 ;《立冬晷景》,丈八寸二分。

《小雪晷景》丈一尺四寸 。《大雪晷景》丈二尺五寸。

《六分》。

梁祖暅造銅表於嵩山以測景。 按《嵩高志》,「觀星臺在測景臺北,高五丈,闊三丈。臺背 面正中處,凹入數尺,上下懸直。北有平石三十六方, 面為二溜漕接連平鋪,至盡頭合通,其製難曉。」按梁 祖暅時,造八尺銅表,其下與圭相連,圭上為溝,置水 以取平正,揆測日晷,求其盈縮。

北魏

世宗宣武帝正始四年冬公孫崇表薦辛寶貴等伺察晷度詔從之

按:《魏書世宗本紀》,不載。 按《律曆志》:正始四年冬,崇 表曰:「太史令辛寶貴職司元象,頗閑祕數。祕書監鄭 道昭才學優贍,識覽該密,長兼國子博士。高僧裕乃 故司空允之孫,世綜文業。尚書祠部郎中宗景,博涉 經史,前兼尚書郎中崔彬,微曉法術,請此數人在祕 省參候,而伺察晷度,要在冬夏二至前後各五日,然 後乃可取驗。臣區區之誠,冀效萬分之一。」詔曰:「測度 晷象,考步宜審。可令太常卿芳率太學、四門博士等, 依所啟者悉集詳察。」

文帝開皇二十年以袁充奏日長影短詔皇太子徵天下曆算之士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律曆志》,開皇二十年,袁 充奏「日長影短,高祖因以曆事付皇太子,遣更研詳, 著日長之候。」太子徵天下曆算之士,咸集於東宮。劉 焯以太子新立,復增修其書,名曰《皇極曆》,駮正冑元 之短。太子頗嘉之,未獲考驗。焯為太學博士,負其精 博,志解胄元之印。官不滿意,又稱疾罷歸。

煬帝大業三年敕諸郡測影不果

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仁壽四年,河間 劉焯造皇極曆。上啟於東宮,論渾天云,「璿璣玉衡,正 天之器,帝王欽若,世傳其象。漢之孝武,詳考律曆,糾 洛下閎、鮮于妄人等,共所營定,逮於張衡,又尋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