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4 (1700-1725).djvu/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扶溝,晷尺四寸四分。又南百六十里百一十步,至上 蔡武津,晷尺三寸六分半。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 七十步,晷差二寸餘。而舊說王畿千里,影差一寸,妄 矣。今以句股校陽城中晷,夏至尺四寸七分八釐,冬 至丈二尺七寸一分半。定春秋分五尺四寸三分。以 覆矩斜視,極出地三十「四度十分度之四。」自《滑臺》表 視之,極高三十五度三分,冬至丈三尺。定春秋分五 尺五寸六分。自《浚儀》表視之,極高三十四度八分,冬 至丈二尺八寸五分,定春秋分五尺五寸。自《扶溝》表 視之,極高三十四度三分,冬至丈二尺五寸五分,定 春秋分五尺三寸七分。上蔡武津表視之,極高三十 三度八「分,冬至丈二尺三寸八分,定春秋分五尺二 寸八分。其北極去地,雖秒分微有盈縮,難以目校。大 率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極差一度。」極之遠近異, 則黃道軌景,固隨而變矣。自此為率,推之比歲武陵, 晷夏至七寸七分,冬至丈五寸三分,春秋分四尺三 寸七分半。以圖測之,定氣四尺四寸七分。按圖斜視, 極高二十九度半,差陽城五度三分。《蔚州橫野軍》,夏 至二尺二寸九分,冬至丈五尺八寸九分,春秋分六 尺四寸四分半。以圖測之,定氣六尺六寸二分半。按 圖斜視,極高四十度,差陽城五度三分。凡南北之差 十度半,其徑三千六百八十八里九十步。自陽城至 武陵千八百二十六里七十「六步;自陽城至橫野,千 八百六十一里二百十四步。夏至晷差尺五寸三分, 自陽城至武陵,差七寸三分;自野城至橫野,差八寸。」 冬至晷差五尺三寸六分;自陽城至武陵,差二尺一 寸八分。自陽城至橫野,差三尺一寸八分。率夏至與 南方差少,冬至與北方差多。又以圖校安南,日在天 頂北二度四分,極高二十度四分。《冬至》晷七尺九寸 四分。定春秋分二尺九寸三分,夏至在表南三寸三 分。差《陽城》十四度三分,其徑五千二十三里。至林邑, 日在天頂北六度六分。彊極高十七度四分,周圓三 十五度,常見不隱。冬至晷六尺九寸。定春秋分二尺 八寸五分,夏至在表南五寸七分,其徑六千一百「一 十二里。」若令距陽城而北,至鐵勒之地,亦差十七度 四分,與林邑正等,則五月日在天頂南二十七度四 分,極高五十二度,周圓百四度,常見不隱。北至晷四 尺一寸三分,南至晷二丈九尺二寸六分,定春秋分 晷五尺八寸七分,其沒地纔十五餘度。夕沒亥西,晨 出丑東,校其里數,已在回紇之北。「又南距洛陽九千 八百一十五里,則極長之晝,其夕常明,然則骨利幹 猶在其南矣。」吳中常侍王蕃考先儒所傳,以戴日下 萬五千里為句股,斜射陽城,考周徑之率,以揆天度, 當千四百六里二十四步有餘。今測日晷,距陽城五 千里,已在戴日之南,則一度之廣皆三分減二。南北 極相去八萬里,其「徑五萬里」,宇宙之廣,豈若是乎?然 則蕃之術以蠡測海者也。古人所以恃《句股術》,謂其 有證於近事。顧未知目視不能及遠,遠則微差,其差 不已,遂與術錯。譬游於太湖,廣袤不盈百里,見日月 朝夕出入湖中;及其浮於巨海,不知幾千萬里,猶見 日月朝夕出入其中矣。若於朝夕之際,俱設重差而 望「之,必將大小同術,無以分矣。橫既有之,縱亦宜然。 又若樹兩表,南北相距十里,其崇皆數十里,置大炬 於南表之端,而植八尺之本於其下,則當無影。試從 南表之下,仰望北表之端,必將積微分之差,漸與南 表參合。表首參合,則置炬於其上,亦當無影矣。又置 大炬於北表之端,而植八尺之木於其下,則當無影。 試從北表之下,仰望南表之端,又將積微分之差,漸 與北表參合。表首參合,則置炬於其上,亦當無影矣。 復於二表間,更植八尺之木,仰而望之,則表首環屈 相合。若置火炬於兩表之端,皆當無影矣。夫數十里 之高與十里之廣,然猶斜射之影,與仰望不殊。今欲 憑晷差以指遠近高下」,尚不可知,而況稽「《周天》里步 於不測之中」,又可必乎?

後周

世宗顯德三年樹圭置箭測岳臺晷漏

按《五代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司天考,「古者植圭於 陽城,以其近洛也,蓋尚慊其中,乃在洛之東偏。開元 十二年,遣使天下候景,南距林邑,北距橫野,中得浚 儀之岳臺,應南北弦,居地之中。大周建國,定都於汴, 樹圭置箭,測岳臺晷漏,以為中數。晷漏正,則日之所 至,氣之所應得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