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7 (1700-1725).djvu/1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也。若乃上揆之天意,下質諸人情,推至隱以探萬事 之元,垂將來以立一王之法者,莫近於《春秋》矣。故杜 預以為「經者不刊之書」,范甯亦云:「義以必當為理。」然 至一經之指,三傳殊說,是彼非此,學者疑焉。魯僖之 十六年,隕石於宋,五六鷁退飛,過宋都,《左氏傳》之曰: 「石隕於宋,星也;六鷁退飛,風也。」《公羊》又曰:「聞其磌然, 視之則石,察之則五。」故先言石而後言五,視之則鷁, 徐而視之則退飛,故先言六而後言鷁。《穀梁》之意又 謂:先後之數者,聚散之辭也。石鷁猶盡其辭,而況於 人乎?《左氏》則辨其物,《公》《穀》則鑒其意,噫?豈聖人之旨 不一邪?將後之學者偏見邪?何紛紛而若是也?且《春 秋》載二百年之行事,陰陽之所變見,災異之所著聞, 究其所終,各有條理。且《左氏》以石為星者,莊公七年 「星隕如雨」,若以所隕者是星,則當星隕而為石,何得 不言星而直曰隕石乎?夫大水大雪,為異必書,若以 小風而鷁自退,非由風之力也。若大風而退之,則眾 鳥皆退,豈獨退鷁乎?成王之風,有拔木之力,亦未聞 退飛鳥也。若風能退鷁,則是過成王之風矣,而獨經 不書曰「大風退鷁」乎?以《公羊》之意,謂數石視鷁而次 其言。且孔子生定、哀之間,去僖公五世矣,當石隕鷁 飛之際,是宋人次于舊史,則又非仲尼之善志也。且 仲尼隔數世修經,又焉及親數石而視鷁乎?《穀梁》以 謂「石後言五,鷁先言六」者,石鷁微物,聖人尚不差先 後,他謹記其數,則於人之褒貶可知矣。若乃西狩獲 麟,不書幾麟鴝鵒來巢,不書幾鴝鵒,豈獨謹記於石 鷁而忽於麟、鴝鵒乎?如此則仲尼之志荒矣。殊不知 聖人紀災異,著勸戒而已矣,又何區區於謹數乎?必 曰「謹物察數,人皆能之,非獨仲尼而後可也。」噫!三者 之說,一無是矣。而周內史叔興又以謂陰陽之事,非 吉凶所生。且天裂陽,地動陰,有陰陵陽則日蝕,陽勝 陰則歲旱。陰陽之變,出為災祥,國之興亡,由是而作。 既曰陰陽之事,孰謂非吉凶所生哉?其不亦又甚乎?

《五代史前蜀論》
前人

嗚呼!自秦漢以來,學者多言祥瑞,雖有善辯之士,不 能祛其惑也。予讀《蜀書》,至于龜龍麟鳳騶虞之類,世 所謂王者之嘉瑞,莫不畢出于其國,異哉!然考王氏 之所以興亡成敗者,可以知之矣。或以為一王氏不 足以當之,則視時天下治亂,可以知之矣。龍之為物 也,以不見為神,以升雲行天為得志。今偃然暴露其 「形,是不神也;不上于天而下見于水中,是失職也。然 其一何多歟!可以為妖矣。」鳳凰,鳥之遠人者也。昔舜 治天下,政成而民悅,命夔作樂,樂聲和,鳥獸聞之皆 鼓舞。當是之時,鳳凰適至舜之史因并記以為美,後 世因亦以鳳來為有道之應。其後鳳凰數至,出于庸 君繆政之時,或出于危亡大亂之際,是果為瑞哉?麟, 獸之遠人者也。昔魯哀公出獵,得之而不識,蓋索而 獲之,非其自出也。故孔子書于《春秋》曰「西狩獲麟」者, 譏之也。西狩非其遠也,獲麟惡其盡取也。狩必書地, 而哀公馳騁,所涉地多,不可遍,以名舉,故書「西」以包 眾地,謂其舉國之西皆至也。麟,人罕識之獸也,以見 公之窮山竭澤而盡取,至于不識之獸,皆搜索而獲 之,故曰「譏之也。」聖人已沒,而異端之說興,乃以麟為 王者之瑞,而附以符命、讖緯詭怪之言。鳳嘗出于舜 以為瑞,猶有說也。及其後出于亂世,則可以知其非 瑞矣。若麟者,前有治世,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世, 未嘗一出。其一出而當亂世,然則孰知其為瑞哉?龜, 元物也,污泥川澤,不可勝數。其死而貴於卜官者,用 適有宜爾。而戴氏禮以其在宮沼,為王者難致之瑞。 《戴禮》雜出於諸家,其失亦以多矣。騶虞,吾不知其何 物也。《詩》曰:「吁嗟乎騶虞。」賈誼以為騶者文王之囿。虞, 虞官也。當誼之時,其說如此。然則以之為獸者,其出 於近世之說乎?夫破人之惑,若難與爭於篤信之時, 待其有所疑焉,然後從而攻之可也。「龜龍麟鳳」,王者 之瑞,而出於五代之際,又皆萃於蜀,此雖好為祥瑞 之說者,亦可疑也。因其可疑者而攻之,庶幾惑者有 以思焉。

《論災異》
劉敞

臣伏以聖王所甚畏事者莫如天,所甚聽用者莫如 民,是故觀天意於災祥,察民情於謠俗,因災祥以求 治之得失,原謠俗以知政之善否,誠少留意,則皆粲 然矣。前古聖賢之君,莫不循此以導其下;忠信之臣, 莫不緣此以諷其上;上下相飭,而自天祐之。切見朝 廷每有吉應嘉瑞,則公卿稱賀,至於災異非常可怪 之事,則寂然莫有言者。雖歸美將順,臣子之常操,而 於儆戒吁俞,理似未盡。陛下復不自延問,以求天意, 恐非所謂「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者也。臣愚 以謂《五經》災異之說,最深最切。設四方所上奇物怪 變,妖孽沴疾,有非常可疑者,宜使儒學之臣,據經義, 傅時事以言。若其言是可以當天意,若其言非足以 廣聖聰,如近日雨雪驟寒,人有凍死者,此亦災異之 一端矣。惟聰明睿智,憂深思遠,順時防微,不可不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