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7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汝,式歌且舞。」它如賜爵故事。

章和元年以祥瑞改元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章和元年秋七月壬戌,詔曰:「朕 聞明君之德,啟迪鴻化,緝熙康乂,光照六幽,訖惟人 面,靡不率俾,仁風翔於海表,威霆行乎鬼區。然後敬 恭明祀,膺五福之慶,獲來儀之貺。朕以不德,受祖宗 弘烈,乃者鳳皇仍集,麒麟並臻,甘露宵降,嘉穀滋生, 芝草之類,歲月不絕。朕夙夜祇畏上天,無以彰於先 功。今改元和四年為章和元年。秋令是月養衰老,授 几杖,行糜粥飲食。其賜高年二人,共布帛各一匹,以 為醴酪。死罪囚犯法在丙子赦前而後捕繫者,皆減 死勿笞,詣金城戍。」

安帝永初二年以災異詔求明習陰陽者以聞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永初二年「秋七月戊辰,詔曰:『昔 在帝王,承天理民,莫不據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朕以 不德,遵奉大業,而陰陽差越,變異並見,萬民饑流,羌 貊叛戾。夙夜克己憂心京京間令公卿郡國舉賢良 方正,遠求博選,開不諱之路,冀得至謀,以鑒不逮。而 所對皆循尚浮言,無卓爾異聞。其百寮及郡國吏人, 有道術明習災異陰陽之度,璇璣之數者,各使指變 以聞』。」二千石長吏明以詔書,博衍幽隱。朕將親覽,待 以不次,冀獲嘉謀,以承天誡。

順帝陽嘉二年以災異屢見詔公卿言事靡諱

按《後漢書順帝本紀》,陽嘉二年夏五月庚子,詔曰:「朕 以不德,統奉鴻業,無以奉順乾坤,協序陰陽,災眚屢 見,咎徵仍臻。地動之異,發自京師,矜矜祇畏,不知所 裁。群公卿士,將何以匡輔不逮,奉答戒異,異不空設, 必有所應,其各悉心直言,厥咎靡有所諱。」按《郎顗 傳》,順帝時,災異屢見。陽嘉二年正月,公車徵顗,迺詣 闕拜章曰:「臣聞天垂妖象,地見災符,所以譴告人主, 責躬修德,使正璣平衡,流化興政也。《易內傳》曰:『凡災 異所生,各以其政,變之則除,消之亦除』。伏惟陛下躬 日昃之聽,溫三省之勤,思過念咎,務消祗悔。方今時 俗奢佚,淺恩薄義,夫救奢必於儉約,拯薄無若敦厚。 安上理人,莫善於禮,修禮遵約,蓋惟上」興。革文變薄, 事不在下。故《周南》之德,《關雎》政本。本立道生,風行草 從。澄其源者流清,溷其本者末濁。天地之道,其猶鼓 籥。以虛為德,自近及遠者也。

永和元年以災異詔上封事

按《後漢書順帝本紀》:永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詔曰:「朕 秉政不明,災眚屢臻,典籍所忌,震食為重。今日變方 遠,地搖京師,咎徵不虛,必有所應。群公百僚,其各上 封事,指陳得失,靡有所諱。」按《周舉傳》,「舉遷司隸校 尉。永和元年,災異數見,省內惡之,詔召公卿、中二千 石、尚書詣顯親殿問曰:『言事者多云,昔周公攝天子 事』」,及薨,成王欲以公禮葬之,天為動變。及更葬以天 子之禮,即有反風之應。北鄉侯親為天子而葬以王 禮,故數有災異,宜加尊諡,列於昭穆。群臣議者多謂 宜如詔旨。舉獨對曰:「昔周公有請命之應,隆太平之 功,故皇天動威,以章聖德。北鄉侯本非正統,奸臣所 立,立不踰歲,年號未改。皇天不祐,大命夭昏。《春秋》王 子猛不稱崩,魯子野不書葬。今北鄉侯無它功德,以 王禮葬之,於事已崇,不宜稱諡。災眚之來,弗由此也。」 於是司徒黃尚、太常桓焉等七十人同舉議,帝從之。

靈帝建寧二年以災異詔公卿各上封事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建寧二年夏四月癸巳,大風雨 雹。詔公卿以下各上封事。按《張奐傳》:建寧元年,奐 遷少府,又拜大司農。明年夏,青蛇見於御坐軒前,又 大風雨雹,霹靂拔樹。詔使百僚各言災應。奐上疏曰: 「臣聞風為號令,動物通氣。木生於火,相須乃明。蛇能 屈申,配龍騰蟄。順至為休徵,逆來為殃咎。陰氣專用, 則凝精為雹。故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或志寧社稷, 或方直不回,前以讒勝,並伏誅戮,海內默默,人懷震 憤。昔周公葬不如禮,天乃動威。今武、蕃忠貞,未被明 宥,妖眚之來,皆為此也。宜急為改葬,徙還家屬。其從 坐禁錮,一切蠲除。又皇太后雖居南宮,而恩禮不接, 朝臣莫言,遠近失望。宜思大義,顧復之」報。天子深納 奐言,以問諸黃門常侍,左右皆惡之,帝不得自從,轉 奐太常。按《謝弼傳》,弼字輔宣,東郡武陽人也。中直 方正,為鄉邑所宗師。建寧二年,詔舉有道之士,弼與 東海陳敦、元菟公孫度俱對策,皆除郎中。時青蛇見 前殿,大風拔木,詔公卿以下陳得失。弼上封事曰:「臣 聞和氣應於有德,妖異生」乎失政。上天告譴,則王者 思其愆;政道或虧,則奸臣當其罰。夫蛇者,陰氣所生; 鱗者,甲兵之符也。《鴻範傳》曰:「厥極弱時,則有蛇龍之 孽。」又熒惑守亢,裴回不去。法有近臣謀亂,發於左右。 不知陛下所與從容帷幄之內,親信者為誰?宜急斥 黜,以消天戒。臣又聞惟虺惟蛇,女子之祥。伏惟皇太 后定策宮闥,援立聖明。《書》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竇 氏之誅,豈宜咎延太后?幽隔空宮,愁感天心,如有霧 露之疾,陛下當何面目以見天下?昔周襄王不能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