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7 (1700-1725).djvu/9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面,人不能為,色自發也。天地猶人身,氣變猶蜚色,人 不能為蜚色,天地安能為氣變?然則氣變之見,殆自 然也。變自見,色自發,占候之家,因以言也。夫寒溫、譴 告、變動、招致,四疑皆已論矣。譴告於天道尢詭,故重 論之,論之所以難別也,說合於人,事不入於道,意從 道,不隨事,雖違儒家之說,合黃、老之義也。

《感類篇》

陰陽不和,災變發起,或時先世遺咎,或時氣自然。賢 聖感類,慊懼自思,災變惡徵,何為至乎?引過自責,恐 有罪,畏慎恐懼之意,未必有其實事也。何以明之?以 湯遭旱,自責以五過也。聖人純完,行無缺失矣,何自 責有五過?然如《書》曰:「湯自責天應以雨。」湯木無過,以 五過自責,天何故雨?以無過致旱,亦知自責不能得 雨也。由此言之,旱不為湯,至雨不應自責。然而前旱 後雨。一有之字者,自然之氣也。此言《書》之語也。難之曰:「《春 秋》大雩,董仲舒設土龍,皆為一時間也。一時不雨,恐 懼雩祭,求陰請福,憂念百姓也。湯遭旱七年,以五過 自責,謂何時也?夫遭旱一時,輒自責乎?旱至七年,乃 自責也?謂一時輒自責。」一有也字七年乃雨,天應之誠,何 共留也?有謂七年乃自責,憂念百姓,何其遲也?不合 雩祭之法,不厭憂民之義。《書》之言未可信也。由此論 之,周成王之雷風發,亦此類也。《金縢》曰:「秋大熟未穫, 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當此之 時,周公死,儒者說之,以為成王狐疑於周公,欲以天 子禮葬公,公,人臣也;欲以人臣禮葬公,公有王功。狐 疑於葬周公之間,天大雷雨,動怒示變,以彰聖功。占 文家以武王崩,周公居攝,管、蔡流言,王意狐疑周公, 周公奔楚,故天雷雨以悟成王。夫一雷一雨之變,或 以為葬疑,或以為信讒,二家未可審。且訂葬疑之說, 秋夏之際,陽氣尚盛,未嘗無雷雨也,顧其拔木偃禾, 頗為狀耳。當雷雨時,成王感懼,開《金縢》之書,見周公 之功,執書泣過,自責之深。自責適已,天偶反風,書家 則謂天為周公怒也。千秋萬夏,不絕雷雨,苟謂雷雨 為天怒乎?是則皇天歲歲怒也。正月陽氣發泄,雷聲 始動,秋夏陽至極而雷折,苟謂秋夏之雷一有陽至極字為 天大怒。正月之雷,天小怒乎?雷為天怒,雨為恩施。使 天為周公怒,徒當雷不當雨。今雨俱至,天怒且喜乎? 子於是日也,哭則不歌。《周禮》「子卯稷食菜羹。」哀樂不 並行;哀樂不並行,喜怒反并至乎?秦始皇帝東封岱 嶽,雷雨暴至;劉媼息大澤,雷雨晦冥。始皇無道,自同 前聖治亂,自謂太平,天怒可也。劉媼息大澤,夢與「神 遇」,是生高祖,何怒於生聖人而為雷雨乎?堯時大風 為害,堯繳大風於青丘之野,舜入大麓,烈風雷雨。堯 舜世之隆主,何過於天,天為風雨也?大旱,春秋雩祭。 又董仲舒設土龍,以類招氣。如天應雩龍必為雷雨。 何則?秋夏之雨,與雷俱也。必從春秋、仲舒之術,則大 雩龍求怒天乎?師曠奏《白雪》之曲,「雷電下,擊鼓清角 之音,風雨暴至。苟謂雷雨為天怒,天何憎於白雪清 角而怒師曠為之乎?此雷雨之難也。」又問之曰:「成王 不以天子禮葬周公,天為雷風,偃禾拔木,成王覺悟, 執書泣過,天乃反風,偃禾復起,何不為疾?反風以立 大木,必須國人起築之乎?」應曰:「天不能。」曰:「然則天有 所不能乎?」應曰:「然。」難曰:「孟賁推人,人仆接人,而人復 起立。天能拔木,不能復起,是則天力不如孟賁也。秦 時三山亡,猶謂天所徙也。夫木之輕重,孰與三山?能 徙三山,不能起大木,非天用力宜也。如謂三山非天 所亡,然則雷雨獨天所為乎?」問曰:「天之欲令成王以 天子之禮葬周公,以公有聖德,以公有王功。《經》曰:『王 乃得周公死,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今天動感,以彰 周公之德也』。」難之曰:「伊尹相湯伐夏,為民興利除害, 致天下太平。湯死,復相太甲,太甲佚豫,放之桐宮。攝 政三年,乃退復位。周公曰:『伊尹格于皇天,天所宜彰 也』。伊尹死時,天何以不為雷雨?」應曰:「以《百雨篇》曰:『伊 尹死,大霧三日。大霧三日,亂氣矣,非天』」怒之變也。東 海張霸造《百雨篇》,其言雖未可信,且假以問天為雷 雨,以悟成王,成王未開金匱,雷止乎?已開金匱,雷雨 乃止也。應曰:「未開金匱,雷止也。」開匱得書,見公之功, 覺悟泣過,決以天子禮葬,公出郊觀變,天止雨反風, 禾盡起。由此言之,成王未覺悟,雷雨止矣。難曰:伊尹 霧三日,天何不三日雷「雨,須成王覺悟乃止乎?太戊 之時,桑榖生朝,七日大拱,太戊思政,桑榖消亡。宋景 公時,熒惑守心,出三善言,熒惑徙舍,使太戊不思政, 景公無三善言,桑榖不消,熒惑不徙。何則?災變所以 譴告也。所譴告未覺,災變不除,天之至意也。今天怒 為雷雨以責成王,成王未覺,雷雨之息,何其早也?」又 問曰:「《禮》,諸侯之子稱公子,諸侯之孫稱公孫,皆食采 地殊之眾庶。何則?公子公孫親而又尊,得體公稱,又 食采地,名實相副,猶文質相稱也。天彰周公之功,令 成王以天子禮葬,何不令成王號周公,以周王副天 子之禮乎?」應曰:「王者,名之尊號也,人臣不得名也。」難 曰:「人臣猶得名王禮乎?武王伐紂,下車追王」、太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