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40 (1700-1725).djvu/8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老人星見。」

開寶元年星變

按《宋史太祖本紀》,開寶元年六月丁丑,太白晝見,戊 寅復見。 按《天文志》:「正月辛卯,月犯昴。」 又按《志》:「五 月壬子,熒惑犯太微上將。六月壬戌,掩心大星。」 又 按志:「十一月庚寅,太白犯房。」 又按志:「六月丁丑,太 白晝見,戊寅復見。」 又按志:「正月壬寅,歲星與填星、 太白合於婁。」 又按志:「七月戊子,有星出大角,青白 色,北行沒,明燭」地。九月戊子,有星出文昌,赤黃色,東 北速行而沒。

開寶二年,星變。

按《宋史太祖本紀》,「秋七月乙亥,壽星見。」 按《天文志》: 「二年正月丙戌,月犯昴。」 又按志:「七月乙亥,熒惑犯 輿鬼。八月戊寅,掩積尸。」 又按志:「七月丁亥,老人星 見。」 又按志:六月己卯,有星出河鼓慢行,明燭地。 開寶三年,星變。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三年九月乙卯, 月犯填星。」 又按志:「六月乙未,月犯東井。十月癸未, 犯天關。」 又按志:「八月壬辰,熒惑犯房。」 又按志:「五 月庚戌,太白與填星合於畢。六月乙未,與歲星合於 東井。」 又按志:「九月庚午,廣州民見眾星皆北流。」 按陸游《南唐書》:「開寶三年夏,太白晝見。」

開寶四年,星變。

按《宋史太祖本紀》。「四年八月辛卯,景星見。」 按《天文 志》。「四月己巳,太白犯東井。」 又按志。「十月甲辰,太白 犯熒惑於牽牛。」 又按志。「八月辛卯,有星出織女。西 北行。尾跡三丈餘沒。久有聲。」

開寶五年,星變。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五年七月庚辰, 月犯東井。」 又按志:「二月己卯,熒惑退入太微,犯上 相。七月甲子,入氐。」 又按志。「七月乙丑,填星犯東井。」

又《按志》。十一月己未。太白犯哭星 。又按志。「十月。」

甲辰,太白與熒惑合於牽牛。 又按《志》,「八月乙巳,有 星出王良,西北行四丈餘,有聲而散。」

開寶六年,星變。

按《宋史太祖本紀》。「六年冬十月戊子,流星出文昌北 斗。」 按《天文志》。「三月丁巳,月犯畢大星。」

開寶七年,星變。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七年九月甲午, 有星出室,西北行,星體散落有聲,明燭地。」

開寶八年,星變。

按《宋史太祖本紀》,「八年六月甲子,彗出柳,長四丈,辰 見東方。」 按《天文志》,「六月甲子,彗星出柳,長四丈,辰 見東方,西南指,歷輿鬼至東壁,凡十一舍,八十三日 而滅。」

按陸游《南唐書》:「乙亥歲三月,彗出五車,色白,長五尺。 夏六月,轉見西方,犯太微,六十日滅。」

開寶九年,星變。

按《宋史太祖本紀》:「九年六月乙卯,熒惑入南斗。」

太宗太平興國三年星變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太平興國三年 七月己亥,月掩熒惑,八月甲戌,與太白合。」 又按志: 「十月甲寅,有星出天船,赤黃色,至天棓,星體散落,明 燭地。」

太平興國四年八月乙亥,老人星見。

太平興國五年七月乙丑,月掩五諸侯。八月己卯,老 人星見。

太平興國六年八月戊子,太白入太微,犯右執法。己 卯,老人星見。

太平興國七年二月丙子,月犯輿鬼。三月丙申,犯昴。 按以上《宋史太宗本紀》俱不載 按《天文志》云云。 太平興國八年,星變。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八年七月辛巳, 月凌歲星。 又按《志》:三月癸未,月入南斗魁。八月戊 寅,犯昴。壬午犯輿鬼。庚寅犯角。十月癸未,犯東井。乙 巳,犯心後星。 又按志:七月丙寅,歲星入張。 又按 志:七月癸亥,熒惑入輿鬼。 又按志:三月乙巳,熒惑 犯歲星。 又按志:「八月辛卯,老人星見。」 又按志:「二 月甲辰,客星出太」微垣端門東,近屏星北行。 又按 《志》:「三月丙寅,有星晝出西南,當未地,青白色,尾跡二 丈餘,沒於東北,有光明。」七月辛巳,有星如稱權,沒於 婁。八月壬寅,有星出紫微鉤陳東,赤黃色,向北速行, 近北極沒。 按《溫仲舒傳》,「仲舒拜工部郎中、樞密直 學士,知三班院。秋,彗星見,召對便殿,仲舒以為國家 平太原以來,燕、代之交,城守年深,殺傷剽掠,彼此迭 見。大河以北,農桑廢業,戶口減耗。凋弊之餘,極力奉 邊,丁壯備徭,老弱供賦,遺廬壞堵,不亡即死。邪人媚 上,猶云樂輸。加以兵卒踐更,行者辛苦,居者怨曠。順 推恩宥,以綏民庶。」太宗嘉納之,遂赦河北。

太平興國九年,星變。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九年正月庚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