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42 (1700-1725).djvu/1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典

 第七十七卷目錄

 雨災部彙考三

  唐高祖武德一則 太宗貞觀二則 高宗永徽三則 顯慶一則 總章一則 咸亨二

  則 儀鳳一則 永淳一則 中宗嗣聖二則 神龍一則 睿宗先天一則 元宗開元七

  則 天寶三則 肅宗至德一則 上元二則 代宗廣德二則 永泰一則 大曆五則

  德宗建中一則 貞元八則 憲宗元和七則 穆宗長慶二則 敬宗寶曆一則 文宗太

  和二則 開成三則 武宗會昌一則 宣宗大中二則 懿宗咸通一則 僖宗乾符一則

   廣明一則 昭宗乾寧一則 天復一則 天祐一則

  後梁太祖開平二則

  後唐莊宗同光二則 明宗天成一則 長興二則 廢帝清泰二則

  後晉高祖天福一則 出帝開運一則

  遼聖宗統和三則 開泰一則 太平一則 道宗咸雍一則 太康一則 大安一則

  宋一太祖建隆一則 乾德二則 開寶六則 太宗太平興國六則 雍熙一則 淳

  化五則 至道二則 真宗咸平二則 景德一則 大中祥符六則 天禧二則 乾興一

  則 仁宗天聖三則 明道一則 景祐二則 寶元一則 慶曆二則 皇祐二則 嘉祐

  四則 英宗治平三則 神宗熙寧五則 元豐二則 哲宗元祐三則 紹聖一則 元符

  三則 徽宗建中靖國一則 崇寧三則 大觀一則 宣和二則 欽宗靖康一則

庶徵典第七十七卷

雨災部彙考三

高祖武德六年秋關中久雨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武德六年。「關中 久雨。少陽曰暘。少陰曰雨。陽德衰則陰氣勝。故常雨。」

太宗貞觀十一年七月癸未大雨水穀洛溢

按《唐書太宗本紀》云云。 按《五行志》。「貞觀十一年七 月癸未。黃氣際天。大雨。穀水溢入洛陽宮。深四尺。壞 左掖門。毀官寺十九。洛水漂六百餘家。」

按《舊唐書五行志》:「貞觀十一年七月一日,黃氣竟天, 大雨,穀洛溢。帝引咎,令群臣直言政之得失。中書侍 郎岑文本曰:『伏惟陛下覽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機,上 以社稷為重,下以億兆為念。明選舉,慎賞罰,進賢才, 退不肖,聞過即改,從諫如流。為善在於不疑,出令期 於必信。頤神養性,省畋遊之娛;去奢從儉,減工役之 費,務靜方內,不求闢土;載櫜弓矢,而無忘武備。凡此 數者,願陛下行之不怠,必當轉禍為福,化咎為祥。況 水之為患,陰陽常理,豈可謂之天譴而繫聖心哉』!」十 三日,詔曰:「暴雨為災,大水泛溢,靜思厥咎,朕甚懼焉。 文武百寮,各上封事,極言朕過,無有所諱。諸司供進, 悉令減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廢。遭水」之家。賜帛有差。 貞觀十五年春。霖雨。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高宗永徽元年大雨水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永徽元年六月, 新豐、渭南大雨,零口山水暴出,漂廬舍。宣、歙、饒、常等 州大雨水,溺死者數百人。」

永徽五年,大雨水。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五年五月丁丑 夜,大雨,麟遊縣山水衝萬年宮元武門,入寢殿,衛士 有溺死者。」

按:《舊唐書五行志》:「永徽五年六月,恆州大雨,自二月 至七月,滹沱河水泛溢,損五千三百家。」

永徽六年八月,京城大雨。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顯慶元年八月霖雨九月括州暴雨

按《唐書高宗本紀》,顯慶元年十一月,「自八月霜且雨, 至於是月。」 按《五行志》,「顯慶元年八月,霖雨,更九旬 乃止。九月,括州暴風雨,海水溢,壞安固、永嘉二縣。」

總章二年大雨水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總章二年六月, 括州大風雨,海溢,壞永嘉、安固二縣,溺死者九千七 十人。冀州大雨,水平地深一丈,壞民居萬家。」

按《舊唐書五行志》:總章二年七月,益州奏,「六月十三 日夜降雨,至二十日,水深五尺。其夜暴水深一丈已 上,壞屋一萬四千三百九十區,害田四千四百九十 六頃。九月十八日,括州大風雨,海水飜上,壞永嘉、安 固二縣城,百姓廬舍六千八百四十三區,殺人九千 七十,牛五百頭,損田苗四千一百五十頃。」

咸亨元年大雨水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咸亨元年五月 丙戌,大雨,山水溢,溺死五千餘人。」

咸亨四年七月,婺州大雨。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四年七月,婺州 大雨,山水暴漲,溺死五千餘人。」

儀鳳三年五月壬戌大雨霖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永淳元年五月連雨六月京師大雨秋山東大雨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永淳元年五月 丙午,東都連日澍雨。乙卯,洛水溢,壞天津橋及中橋, 漂居民千餘家。六月乙亥,京師大雨,水平地深數尺。 秋,山東大雨水,大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