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44 (1700-1725).djvu/8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休葢類物為之者,訛言相驚。云有怪鳥,莫實其狀。《山海經》云:「章義之山有鳥,如鶴,一足,赤文白喙,其名曰畢方,見則其邑有譌火。」 若今火者,其可謂譌歟。而人有以鳥傳者,其畢方歟,遂狀而圖之,禳而磔之,為之文而逐之。

后皇庇人兮敬授群材。大施棟宇兮,小蔽草萊。各有 攸宅兮,時闔而開。火炎為用兮化食生一作先「財。胡今 茲之怪戾兮,日十爇而窮災。朝儲清以聯邃兮,夕蕩 覆而為灰。焚傷羸老兮,炭死童孩。」叫號隳突兮,戶駭 人哀,袒夫狂走兮,倏忽往來。鬱攸孽暴。音剝「兮,混合恢 炱。民氣不舒兮,僵踣顛頹。休炊息燎兮,仄伏煨煤。門 甍晦黑兮,啟伺姦回。若墜之天兮,若生之鬼。令行不 訛兮,國恐盍巳。聞之《禹書》,畢方是祟。嗟爾畢方兮,胡 肆其志。皇亶聰明兮,念此下地。災皇所愛兮,僇死無 貳。幽形煽毒兮,陰險詭異。汝今不懲兮,眾愬咸至。皇 斯震怒兮,殄絕汝類。祝融悔禍兮,回祿屏」氣,太陰施 威兮元冥行事。汝雖赤其文,隻其趾,逞工衒巧,莫救 汝死。黠知急去兮愚乃止此。高飛兮翱翔,遠伏兮無 傷。海之南兮天之裔,汝優游兮可卒歲,皇不怒兮永 汝世,日之良兮今速逝。「急急如律令。」

《請不修上清宮》
宋·包拯

臣伏見十一月初二日夜,上清宮火。謹按《春秋傅例》 曰:「人火曰火,天火曰災。」《漢書五行志》曰:「人火、天火,同 為災異。」皆以朝廷政令,參驗得失而勸戒焉。說者曰: 賢佞分別,官人有序,則火得其性。若信道不篤,或耀 虛偽,則火失其性。自上而降,濫焰妄起為災,火不炎 上。今上清宮者,乃祖宗修建,以崇無為之德。今火燔 之者,豈焚修之人不務精潔,以副陛下嚴奉之旨乎? 不然,其天意垂誡於陛下乎?固宜勵精治道,謹修人 事,以答天變可也。風聞道路云:「陛下存留道眾,似有 繕修之意。」未辨虛實,咸懷危懼。況天下多事,調發旁 午,帑藏未實,邊鄙未寧,豈可先不急之務,重無名之 率哉?且宮觀之興,自於唐室,非古制也。若謂先聖真 容,理當欽奉,則《景靈宮、會靈觀》殿宇宏壯,可以奉安。 願陛下推仁慈之德,念疲敝之俗,且務安之。安之之 理,豈忍重困之也。然外議紛紛,頗甚惑眾,欲乞特降 詔告諭,以安眾心。

《江浙廉訪司弭菑記》
元·楊維楨

至正二年四月一日,杭城《火菑》作於車橋,火流如「烏」, 宇如衝所指即炎勢且偪。西湖書院在官,工徒奔 走莫遑救。肅政司在院東,於是憲副高昌幹奕公、覃 懷李公、憲僉大名韓公、知事廣平張公、照磨睢陽張 公齊面火叩首曰:「寧焚予躬,勿民災也。」言一脫口,風 從西北轉東南,若有神幟煽而返者,鬱攸焰及院北 垣,即銷滅沈去,若金支赤蓋渡河而溺也。繇是院與 司皆安堵如故,而城郭郊保,賴以安全。院之山長毗 陵錢瓊,偕城中高年尋於西湖之陰,請紀其事,辭弗 獲,則為之言曰:「甚矣哉,天之以火警人也。敏矣哉,人 之以心迴天也。當鬱攸之勢,捲土而至,雖水犀百萬 之兵,莫能敵也。而憲府官併心一念,辜及於躬,憂及 乎民,而反風息火之應,捷於影響。《子產》曰:『天道遠,人 道邇』。」人遂以天為虛無曠邈,不與人接,不知其遠者, 在其道之邇者耳。吾觀劉昆一念之仁,返風滅火。宋 璟都督廣州,民居無延燬,且為紀頌。今風紀者之德, 為出政之本,足以迴天弭變,於是乎知有天道,固宜 謹錄其官氏,登諸貞石,以風勵有民社者,使知人之 感天者至敏,而天之應人者「至近不遠也」,於是乎《書》。

《修省以回天變疏》
明·喬宇

切惟天心仁愛人君,常示以災,不常示之以福。人君 克謹天戒,當應以實,不當應之以文。蓋天人感應之 理,捷於影響。歷觀往昔治亂興衰之迹,明效大驗,昭 彰簡冊,甚可畏也!近見邸報,獲知乾清宮災,兩宮及 陛下皆為震恐。累朝列聖起居寢息之所,一旦蕩為 煙燼,臣聞之不勝惶懼。歷考前代,如魯新宮災,漢凌 室災,未央宮罘罳災,其他不可悉舉,史猶書之,以示 警戒。今日之災,誠有山於尋常變異之上者,又況正 陽之月,適郊祀慶成之後,宜乎靈貺饗答,福祉駢臻, 而乃不踰數日,值此大異。臣伏望陛下深思其故,曰: 「果何以致此歟?」臣謹按《五行傳》曰:「王者嚮明而治,賢 佞分別,官人有序,率由舊章。」禮重功勳,則火得其性; 若信道不篤,或耀虛偽,讒夫昌。邪勝正,則火失其性。 自上而降,乃濫炎妄起,燔宗廟,燒宮室。京房《易傳》曰: 「君不思道,厥妖火燒宮。」故災變之發,皆所以明教誡 也,惟率禮修德,可以勝之。若諉諸氣數,漫然無所警 省,則變不虛生,天下之事將日就於敝而不可救矣。 仰惟陛下體上天警戒之心,思列聖付託之重,當此 大變,必有恐懼修省之諭,以示臣工。然臣過慮,以為 若但以言而不以行,以文而不以實,竊恐天意或未 可回也。伏見近年以來,四方多事,災異疊見。陛下視 朝勤政之禮,尚爾疏闊,經筵講學之典,未見頻繁。國 本當建,而宗藩之簡注不聞,名分當正而義子之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