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44 (1700-1725).djvu/9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榮益盛。番僧異端,常留禁寺;優伶賤役,猶侍起居。皇

店設立,盈耳嗟怨之聲;邊兵拘留,馳心戰𩰚之事。京 師土木之繁興,困民極矣。南京織造以供費,糜財甚 矣。凡此十事,皆有關君心國體,在今日之至重且急 者。陛下所以思維以消弭天變者,宜莫先於此也。臣 伏願陛下自茲以往,精明一德,總覽萬幾。「復視朝之 常規,以親政事;御經筵之舊典,以絕逸遊。遴選宗藩 之親賢,以備眷注。革去義子之名爵,以別嫌疑。異端 番僧,則逐之賤役優伶,則斥之。革罷皇店,以公民利。 遣還邊兵,以壯軍威。停止京師土木之役,則民困可 蘇。取回南京織造之官,則民財可省。而擇簡賢能,以 修舉職業。」若臣遭逢盛世,愧乏贊襄之功,玩愒歲時, 難免曠鰥之罪。乞賜首加罷斥,以謝天譴。如此則陛 下有畏天之實心,有愛民之實惠,上可以安祖宗在 天之靈,下可以慰中外臣庶之望,可以變災而為祥, 轉禍而為福,實宗社億萬年無疆之休也。犬馬懇切 之忠憤,不知所裁,觸冒天威,無任隕越待罪之至。

《廟災疏》
劉繪

戶科給事中臣劉繒謹題,為《贊元化廣詔赦以回天 變事》:臣仰見陛下運太始之元精,抱乾坤之元契,嚮 用五福,葆合萬壽,此宗社臣民之至願也。邇因雷雹 示變,九廟罹災,萬分祇懼憂勞,神形雖在違和之中, 勉強奏謝視事。至本月十日,都禮部欽奉聖諭:「朕連 日奏謝天地,因前疾未盡,脫輿中弗穩,痰火又動,脾」 虛而牙疼,胃熱而作渴,火攻頂痛難轉,兩耳如聞鼓 聲,睡臥不安,心神驚跳。蓋前日因食聞變,致加諸病。 欽此。中外臣民仰見,莫不痛徹胸臆,驚魂飛越,計不 知所措矣。《聖諭》又云:「必竢全復之日,方可視事,經筵 且罷。」十四日御西角門,二十日御殿頒詔。臣愚仰陛 下敬上天之明命,體皇祖之盛節。至哉欽明仁孝,無 以加矣。臣惟前古帝王,雖極治大順,未有無災變者, 是以風雷交大麓而舜弗迷,黃龍負江舟而禹不變。 亦惟應受之神求諸心,消回之道求諸政而已。如心 存於敬天,政加於仁民,陛下高居法宮之中,而四海 可致雍熙矣。再睹聖諭,中謂「逆來順受」,識者可與言 時。此陛下神知協於上下,靈契洞於舜禹。臣極蠕蠢 亡識,不勝欣躍。自幸食祿神聖之朝,備員禁闥之數, 前應詔上書,未蒙加戮。茲復陳八事,以備詔赦采擇。 伏惟敕下該司,看臣所奏,果有一得之愚,略見施行, 庶盡犬馬獻納之微誠也。不勝待罪隕越之至。計開 八事,其一:臣讀《大易傳》曰:「天垂象,見吉凶,聖人則之。」 故天心仁愛人主,雖災祥不同,而同示其意爾。箕子 對武王:《雒書》之意,首列五行,金、木、水、火、土,各有事應, 惟聖人能察之。火在宗廟,宜察天意。在宗廟者,《春秋》 舉往明來,推見至精,眇矣。昔魯有兩觀災,亳社災,桓 僖二廟災,識者謂於禮制有不當,故災。是以漢武帝 時,遼東高廟災,高園殿災,武帝以問董仲「舒,仲舒乃 引《春秋》四災,謂遼東不宜有高廟,又不宜居陵旁,此 天意也。方今陛下聖神,議定廟制至精明仁孝也。但 禮制義意,皆出天心,明則人,幽則鬼神,精當無二,始 合德天地也。周公致太平,其制亦以數年定,其著書 多先後不同。臣願詔下會集群臣,再博考古今廟制 規度,堂室同異,儀文繁簡」,略為更易,務令新廟奕奕, 氣象宏遠,足妥神靈,以求合皇天皇祖至意。此係度 天意以立新廟,則天人悅,災可熄矣。其二,臣讀《易傳》 曰:「政悖德隱,頻致災異。」解者以為國之將興,至言數 聞,故宜重賢良方正之選,俾危言極諫不絕於朝也。 陛下登進忠直,明目達聰,遐邇共戴,下無異議。於科 道并各衙「門言事者,盡廣納並容群庶咸仰仁同天 地,明兼日月。其有一二狂瞽小臣,學術淺薄,智識庸 劣,未達事君之義,暗於進言之道,至忤聖意繫詔獄 者。臣願陛下憫其愚直,詔下法司,論輕重定罪,俾得 生全,而戅拙之士免於謗訕之誅。」此繫廣皇恩以清 詔獄,則《易傳》所論災變可釋矣。其三,臣讀《雒書,傳》曰: 「棄法律,刑罰顛潰,火不炎上。」今天下軍民冤抑,咸赴 訴所在官司伸理。自郡縣有司,達三司撫按,往往各 自尊嚴,勢若鬼神,而存心百姓者,百無一二。深刻者 罔能理順人情,暗柔者失於隨事決斷。以致百姓因 罵詈之故而傾產業,𩰚毆之爭而殘性命。淹禁若棄 灰之蛇,敲扑如待割之牲。湮鬱之氣,蒸而為災,理信 有之。臣願詔下法司行各省撫按官司,於罪疑可輕 者,自嘉靖二十年五月以前訟獄已未發覺,咸赦除 之。此繫寬郝宥以布新恩,則《雒書》無棄法律之咎矣。 其四,臣讀《洪範傳》,有謂:「耀虛偽,讒夫昌。邪勝正,則火 失其性。災宗廟,燒宮館,濫炎妄起,雖興師旅不能救 也。邇者銓司用人,科道論劾,雖循舊法,中間私議橫 生,請託淆雜。以致賄賂侈,奔競熾,法大壤也。其有不 省者或藉勢而騫騰,賢能者因無援而頓滯。以是人 心憤懣,鬱塞弗鬯,多招災害。臣願詔下吏部用人并 科道論劾,此後一據公道,勿蹈舊習,通同權近,以自 結好。令資深有次序之遷,望重有超歷之顯。此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