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4 (1700-1725).djvu/1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貢「東至于澧」 之地。至岳州巴陵縣,有洞庭湖,即《禹貢》九江。《水經》云:「九江在長沙下雋縣」 ,正其地也。又東陵,即巴陵,江水至此,自東而迤北,至鄂州江夏縣。又東流至江州潯陽縣,今為德化縣。有彭蠡澤,即《禹貢》江、漢匯澤之地。又東北流至池州秋浦縣,今為貴池縣。又東北流至潤州丹徒縣,州今為鎮江府。北對揚州江都,乃《漢志》所謂「東至江都入海」 者也。《漢志》不知漢水所自,誤認嶓冢山之西嘉陵江為西漢水,與《禹貢》「漾漢」 大異。考唐·《元和志》,「興元府金華縣,今為鎮,隸三泉縣。嶓冢山在縣西三十里,漾水所出。東流至洋州興道縣,又東流至金州西城縣,又東流至均州武當縣,有滄浪州」 ,即《禹貢》滄浪之水。又東流至襄陽府襄陽縣,又東流至鄂州長壽縣,又東南流至復州竟陵縣,今為景陵縣。有滲參水,即《禹貢》「三澨」 也。又東南流至沔州漢陽縣,今縣為漢陽軍。有大別山,即《禹貢》「至於大別以入於江」 之地。《禹貢》所記江漢皆發源於梁州,《周禮》不載梁州山川,故至荊州而後言其川。江、漢江自今歸州之秭歸縣以至鄂州之武昌縣,凡一千四百餘里;漢江自今均州之武當縣以至漢陽軍之漢陽縣,凡一千四百餘里,皆荊州之地,江漢分流于其間,至是合流。《詩》曰:「滔滔江、漢,南國之紀」 是也。

王昭禹曰:「即《禹貢》荊州所謂江漢朝宗于海。」

其浸潁湛。

杜氏曰:「湛,讀當為人名湛之湛。湛或為淮。」 黃氏曰:「案今潁水出河南登封隅乾山,東南流至潁州潁上縣入淮。鄭言宜屬豫者,據《禹貢》也。然周人畫地,當有所更革矣。」 又案酈道元注《水經》,湛水出犫縣北魚齒山西北,東南流歷魚齒山下為湛浦。《春秋》「楚公子格與晉戰於湛阪」 是也。湛水東入汝。《周禮》「荊浸潁,湛。」 康成云「未聞」 ,偶不照此,酈氏之所考據也。案:今汝州魯山縣,漢犫縣,魚齒山在龍興縣,連接梁縣界。是則周荊州界,自隨、包、唐、鄧,東北至汝、潁,與豫分界,而荊牧治宛,宣王封申伯。易氏曰:「《左氏傳》昭元年,王使劉定公勞趙孟于潁」 ,杜氏謂潁水出陽城縣。案《漢志》,縣屬潁川郡,即今河南府潁陽縣。又襄十六年,楚公子格帥師及晉師戰于湛阪。杜氏謂:襄城昆陽縣北有湛水,東入汝。案:《地志》,襄城即今汝州之襄城縣,昆陽故城今在汝州之萊縣。已上二者,皆古豫州之地。《經》以為荊州之浸,必有脫誤處。

其利丹銀齒革。

鄭康成曰:「齒,象齒也;革,犀兕革也。」 易氏曰:「《禹貢》荊州言礪、砥、砮、丹,惟金三品,羽、毛、齒、革,其地利古今然也。」 然荊州亦言金與簬、楛,則未嘗無金、錫、竹、箭;揚州亦言齒革及惟金三品,則未嘗無丹、銀、齒、革,特以其地產之多者言之。

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鳥獸,其榖宜稻。

河南曰《豫州》。

易氏曰:「《禹貢》荊河惟豫州,其封在大河之南,南條荊山之北,故曰荊河。殷之豫州則南境距漢,北境接河,故曰河南。周人於豫州亦曰河南,而南境則仍《禹貢》之舊,不曰荊河。」 互文以見也。

其山鎮曰:「華山。」

易氏曰:《漢志》「京兆尹華陰縣,大華山在南。後漢華陰屬弘農郡。」 唐及今為華陽縣。

其《澤藪》曰「圃田。」

易氏曰:《漢志》河南郡中牟縣圃田澤在西。唐以縣屬鄭州,今屬開封府。圃田澤一名原圃。黃氏曰:今鄭州管城縣。

其川滎洛。

易氏曰:「《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滎。厥後濟不溢河,滎澤遂枯。」 《漢志》,河南郡雖有滎澤縣,而不言滎澤。《唐元和志》於鄭州滎陽縣云,「縣西北四里有故瀆。」 恐未必然。蓋水北為陽,縣當在澤北,不應澤在縣北也。《漢志》,弘農郡上洛縣,洛水出冢嶺山,東北至鞏入河。又盧氏縣熊耳山在東。禹導洛始此,而洛水實出於上洛之冢嶺山。今攷之,唐商州洛南縣冢嶺山,在縣南七十里,洛水所出也。又東流至本州之上洛縣,又東流至虢州盧氏縣界,熊耳山在縣南五十里。又東流至河南府之鞏縣,會伊瀍澗之水以入於河。

其浸波溠,

易氏曰:鄭康成曰:「『波讀為嶓』。孔安國言《禹貢》有播水,無波水,音與播同,古字從山從番,讀為嶓冢之嶓。」 康成誠有所見而然。《爾雅》云:「水自洛出為波。」 度其地,其盧氏、鞏縣之間,即今商、虢州河南府之地。《左氏傳》莊四年,楚令尹𩰚析莫敖屈重除道梁溠,營軍臨、隨。杜氏以為溠水在義陽厥縣西,東南入鄖水。義陽即今信陽軍之西,去隨甚近。《唐志》「隨州隨縣,溠水出縣西四十里」 ,此正古豫州之地。鄭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