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5 (1700-1725).djvu/9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鹽官令,漢舊縣。《吳記》云:「鹽官本屬嘉興,吳立為海昌都尉治此。後改為縣,非也。」

錢塘令漢舊縣

冨陽令,漢舊縣,本曰冨春。孫權黃武四年,以為東安郡,七年省。晉簡文鄭太后諱春,孝武改曰冨陽。新城令,浙江西南名為桐溪,吳立為新城縣,後并桐廬,《晉太康地志》無。張勃云:「晉末立」 ,疑是太康末立,尋復省也。晉成帝咸和九年又立。

建德令,吳分冨春立桐廬令,吳分冨春立壽昌令,吳分冨春立《新昌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吳興太守,孫皓寶鼎元年,分吳、丹楊立。領縣十,戶四 萬九千六百九,口三十一萬六千一百七十三。去京 都水九百五十,陸五百七十。

烏程令,漢舊縣,先屬吳。

東遷令,晉武帝太康三年,分元程立。後廢帝元徽四年,更名東安,順帝昇明元年復舊。

武康令,吳分烏程、餘杭立永安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長城令,晉武帝太康三年,分烏程立。

原鄉令,漢靈帝中平二年,分故鄣立。

故鄣令,漢舊縣,先屬丹楊。

安吉令,漢靈帝中平二年,分故鄣立。

餘杭令,漢舊縣,先屬吳。

臨安令,吳分餘杭為臨水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於潛令,漢舊縣,先屬丹楊。

淮南太守。秦立為九江郡,兼得廬江、豫章。漢高祖四 年,更名淮南國,分立豫章郡。文帝又分為廬江郡。武 帝元狩元年,復為九江郡,治壽春縣。後漢徙治陰陵 縣。魏復曰淮南,徙治壽春。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歷 陽、別見、當塗、逡道諸縣,二年,復立鍾離縣,並二漢舊 縣也。三國時,江淮為戰爭之地,其間不居者各數百 里。此諸縣並在江北,淮南虛其地,無復民戶。吳平,民 各還本,故復立焉。其後中原亂,胡寇屢南侵,淮南民 多南度。成帝初,蘇峻、祖約為亂於江淮北,寇又大至, 民南度江者轉多,乃於江南僑立淮南郡及諸縣。晉 末,遂割丹楊之于湖縣為淮南境。宋孝武大明六年, 以淮南郡併宣城,宣城郡徙治于湖,八年,復立淮南 郡,屬南豫州。明帝泰始三年,還屬揚州。領縣六,戶五 千三百六十二,口二萬五千八百四十。去京都水一 百七十,陸一百四十。

于湖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丹楊縣立。本吳督農校尉治。

當塗令,晉成帝世與逡道俱立為僑縣,晉末分于湖為境。

繁昌令,漢舊名,本屬潁川。魏分潁川為襄城,又屬焉。晉亂,襄城郡以此縣屬淮南,割于湖為境。襄垣令,其地本無湖。無湖縣,漢舊縣。至于晉末,立襄垣縣,屬上黨。上黨民南過江立僑郡縣,奇治無湖,後省上黨郡為縣,屬淮南。文帝元嘉九年,省上黨縣併襄垣。

定陵令,漢舊名。本屬襄城,後割無湖為境。

逡道令,漢作《逡遒》,晉作「逡道」 ,後分無湖為境。

宣城太守,晉武帝太康元年,分丹楊立。領縣十,戶一 萬一百二十,口四萬七千九百九十二。去京都水五 百八十,陸五百。

宛陵令漢舊縣

廣德令,何志云「漢舊縣。」 二《漢志》並無,疑是吳所立。懷安令,吳立。

寧國令吳立

宣城令漢舊縣

安吳令吳立

涇令漢舊縣

臨城令吳立

廣陽令,漢舊縣曰陵陽,子明得仙於此縣山,故以為名。晉成帝杜皇后諱陵,咸康四年更名。

石城令漢舊縣

東陽太守,本會稽西部都尉,吳孫皓寶鼎元年立。領 縣九,戶一萬六千二十二,口一十萬七千九百六十 五。去京都水一千七百,陸同。

長山令,漢獻帝初平二年,分烏傷立。

大末令漢舊縣

烏傷令

永康令,赤烏八年,分烏傷上浦立。

信安令,漢獻帝初平三年,分大末立曰「新安。」 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吳寧令,漢獻帝興平二年,孫氏分諸暨立。

豐安令,漢獻帝興平二年,孫氏分諸暨立。

定陽令,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孫氏分信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