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5 (1700-1725).djvu/9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遂昌令,孫權赤烏二年,分大末立曰「平昌。」 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臨海太守,本會稽東部都尉,前漢都尉治鄞,後漢分 會稽為吳郡,疑是都尉徙治章安也。孫亮太平二年 立。領縣五,戶三千九百六十一,口二萬四千二百二 十六。去《京都》水二千一十九,陸同。

章安令,《續漢志》:「故治閩中地,光武更名。」 《晉太康記》:「本鄞縣南之回浦鄉,漢章帝章和中立。」 未詳孰是。臨海令,吳分章安立。

始豐令,吳立曰始平,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寧海令。何志「漢舊縣。」 按《二漢志》,《晉太康地志》無樂安令,晉康帝分始豐立。

永嘉太守,晉明帝太寧元年,分臨海立。領縣五,戶六 千二百五十,口三萬六千六百八十。去京都水二千 八百,陸二千六百四十。

永寧令,漢順帝永建四年,分章安東甌鄉立,或云「順帝永和三年立。」

安固令,吳立曰羅陽,孫皓改曰安陽,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松陽令吳立

樂成令,晉孝武康寧三年,分永寧立。

橫陽令,晉武帝太康四年,以橫藇船屯為始陽,仍復更名。

新安太守,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孫權分丹楊立,曰新 都,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領縣五,戶一萬二千五十 八,口三萬六千六百五十一。去京都水一千八百六 十,陸一千八百。

始新令孫權分歙立

遂安令,孫權分歙為新定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歙令漢舊縣

海寧令,孫權分歙為休陽縣,太康元年更名。分歙置諸縣之始,又分置黎陽縣,大明八年,省併海寧。黟令,漢舊縣。

南徐州刺史。晉永嘉大亂,幽、冀、青、并、兗州及徐州之 淮北,流民相率過淮,亦有過江在晉陵郡界者。晉成 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鑒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於晉 陵諸縣,其徙過江南及留在江北者,並立僑郡縣以 司牧之。徐、兗二州或治江北,江北又僑立幽、冀、青、并 四州。安帝義熙七年,始分淮北為北徐,淮南猶為徐 州。後又以幽、冀合徐,青并合兗。武帝永初二年,加徐 州曰南徐,而淮北但曰徐。文帝元嘉八年,更以江北 為南兗州,江南為南徐州,治京口,割揚州之晉陵、兗 州之九郡僑在江南者屬焉,故南徐州備有徐、兗、幽、 冀、青、并、揚七州郡邑。永初二年《郡國志》又有南沛、南 下邳、廣平、廣陵、盱眙、鍾離八郡,南沛、廣陵、海陵、山陵、 盱眙、鍾離割屬南兗,南下邳併南彭城,廣平併南泰 山。今領郡十七,縣六十三,戶七萬二千四百七十二, 口四十二萬六百四十。去京都水二百四十,陸二百。 南東海太守,晉元帝初,割吳郡海虞縣之北境為東 海郡,立剡胊、利城三縣,而祝其、襄賁等縣寄治曲阿。 穆帝永和中,郡移出京口,郯等三縣亦寄治於京。文 帝元嘉八年,立南徐,以東海為治,下郡以丹徒屬焉, 剡、利城並為實土。《永初郡國》有襄賁、祝其、厚丘、西隰 四縣。文帝元嘉十二年,省厚丘併襄賁,何、徐無厚丘, 餘與《永初郡國》同。其襄賁、祝其、西隰,是徐志後所省 也。領縣六,戶五千三百四十二,口三萬三千六百五 十八。

郯令,漢舊名。文帝元嘉八年,分丹徒之峴西為境。丹徒令,本屬晉陵,古名朱方,後名谷陽,秦改曰丹徒,孫權嘉禾三年,改曰武進,晉武帝太康三年,復曰丹徒。

武進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立。

毗陵宋孝武大明末度屬此。

朐令,漢舊名。晉江左僑立,宋孝武世分郯西界為土。

利城令,漢舊名。晉江左僑立,宋文帝世,與郡俱為實土。

南琅邪太守。晉亂,琅邪國人隨元帝過江,千餘戶。太 興三年,立懷德縣。丹楊雖有琅邪相,而無此地。成帝 咸康元年,桓溫領郡鎮江乘之蒲洲、金城、上求割丹 楊之江乘縣境立郡,又分江乘地立臨沂縣。《永初郡 國》有陽都、費、即丘三縣,並割臨沂及建康為土。費縣 治宮城之北。元嘉八年,省即丘併陽都,十五年,省費 併建康、臨沂。孝武大明五年,省陽都併臨沂。今領縣 二,戶二千七百八十九,口一萬八千六百九十七。去 州水二百,陸一百;去京都水一百六十。

臨沂令,漢舊名,前漢屬東海,後漢、晉屬琅邪。江乘令,漢舊縣,本屬丹楊,吳省為典農都尉。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

晉陵太守,吳時分吳郡無錫以西為毗陵。典農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