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7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為龍岡。夷儀嶺,在縣北百五十里,《左傳》云「邢遷于夷儀」 ,即此。

南和 漢舊縣。後周置南和縣。

平鄉 亦漢舊縣地。或云秦置鉅鹿郡於此,即古大鹿之野。有沙丘之臺,紂所築,即始皇崩處。鉅鹿 漢南欒縣地。漢鉅鹿縣,今平鄉縣也。沙河 漢襄國縣地,隋置。

任 漢張縣地

內丘 漢曰「中丘」 ,隋以國諱改之。

青山 隋置

堯山

信都郡 東至平原郡二百十里。南至清河郡百三 十里。西至趙郡百六十里。北至河間郡二百三十里。 東南到博平郡三百里。西南到鉅鹿郡三百六十里。 西北到饒陽郡百三十里。東北到景城郡三百五十 里。去西京一千九百五十里,去東京一千一百里。戶 十一萬一千八百八十,口八十二萬六千七百七十。 今之冀州,冀、兗二州之域。春秋時晉地。戰國時屬趙。 秦為鉅鹿郡地。漢高帝置為信都國,景帝改為廣川 國,宣帝復為信都國。後漢明帝更名樂成國,安帝更 名安平國。漢末兼置冀州。晉亦然。後魏為長樂郡,兼 置冀州。北齊、後周皆因之。隋初郡廢,而冀州如故。煬 帝初州廢,復置信都郡。大唐為冀州,龍朔二年,改為 「魏州。」咸亨三年,復舊。或為「信都郡。」領縣九:

信都 漢舊縣。禹導河北過洚水,即此。亦曰「枯降渠。」 西南自南宮縣界入。漢昌城縣故城在今縣北。又有漢扶柳縣故城,在今縣西。

南宮 漢舊縣。漢呂后封張敖子偃為南宮侯,即此。浲水故瀆南自清河郡經城縣界,入堂陽 漢舊縣,在堂水之陽。

武強 漢武隧縣

下博 漢舊縣

棗強 漢舊縣。又有漢廣川縣故城,在今縣東北。衡水 有衡漳故瀆。

阜城 漢舊縣

武邑 漢舊縣。《浲水》西南自衡水縣界而東北經縣城西北。

趙郡 東至信都郡一百六十里。南至鉅鹿郡一百 七十九里。西至太原府五百五十九里。北至常山郡 一百里。東南到信都,隔河相去百六十五里。西北到 常山郡百七十里。西南到鉅鹿郡一百九十五里。東 北到博陵郡三百十七里。去西京一千八百五十里, 去東京一千三百十里。戶六萬一千一百六十三,口 三十七萬四千七百十二。

趙州春秋時晉地。戰國時屬趙。秦為邯鄲、鉅鹿二郡 地。後漢屬常山國、鉅鹿郡地,兼置冀州。晉為趙國,亦 置冀州。後魏為趙郡。明帝兼置殷州。北齊改殷州為 趙州,郡仍舊。隋改置欒州,煬帝改為趙州,尋復為趙 郡。大唐為趙州,或為趙郡。領縣九:

平棘 漢南平棘縣故城在今縣南。又有漢宋子縣故城,在今縣北。有槐水。

元氏 漢舊縣。漢常山郡故城在今縣西。後漢光武征彭寵,陰后生明帝於此。

昭慶 漢廣河縣。後魏置殷州及高南、鉅鹿郡,後改為南趙郡。隋為大陸縣。有大陸澤。舊是象城,天寶中改焉。

欒城 漢之關縣地

贊皇 有贊皇山

高邑 漢之鄗縣。光武即位,更名《高邑》。

柏鄉 漢鄗縣地,漢光武即位壇在此。漢高欒縣故城在今縣東北。

臨城 漢舊縣也。有沍水。舊是房子,天寶中改焉。寧晉 舊廮陶縣。

常山郡 東至博陵郡一百二十四里。南至趙郡一 百里。西至太原府五百十六里。北至安邊郡四百九 十里。東南到博陵郡彭城縣百九十里。西北到鴈門 郡五百四十里。西至太原府樂平縣三百二十里。東 北到博陵郡一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里, 去東京一千一百三十里。戶五萬三千五百十,口三 十一萬七千七百十七

鎮州春秋時鮮虞國之地。戰國時屬趙。秦屬鉅鹿郡。 漢高帝置恆山郡,後避文帝諱,改曰常山郡,亦屬真 定國。後漢屬常山國。晉復為常山郡。後魏因之。後周 置恆州,領常山郡。隋初廢,煬帝初州廢,復置常山郡。 大唐乾元年,復為恆州,或為常山郡。天寶十五年,改 為平山郡。元和十五年,改為鎮州。領縣九:

真定 漢中山國之東恆邑,亦漢舊縣。漢新市縣故城在東北也。

鹿泉 井陘口在此,今謂之「土門。」 漢韓信破趙軍,殺陳餘於此。

井陘 漢舊縣。古井陘。武德初,置井州。今縣。《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