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7 (1700-1725).djvu/7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三原 漢池陽縣地。苻堅於巀㠔山北置三原護軍。後魏罷護軍,置三原縣。

雲陽 漢舊縣。亦美陽縣地。有故雲陽宮,即秦之林光宮,漢之甘泉宮也。《晉書》云:「即本匈奴鑄金人祭天所,謂之休屠金人。」 有鄭國渠、大白渠。

涇陽 本秦舊縣地,昭王弟封涇陽君,即此。漢涇陽縣在今平涼郡界,涇陽故城是也。後漢及晉,池陽縣北地有長平坂、涇水、大白渠、中白渠、南白渠。櫟陽 ,秦舊縣也,秦獻公自雍徙居。漢高元年,封司馬欣,屬左馮翊。又曰萬年縣,高帝置。按高帝葬太上皇于萬年陵,仍分置萬年縣為陵邑二縣。故櫟陽城亦云萬年城。後魏孝文帝分萬年置彭縣,宣武帝又分為廣陽縣。周明帝二年,省萬年入廣陽、高陵二縣,更於長安城中置萬年縣,仍移廣陽縣入舊萬年縣城,即今縣是。有沮水。

高陵 漢舊縣,屬左馮翊左輔都尉之理。魏文帝黃初元年,改為高陸縣,屬京兆。自此以前,其縣在今縣西南一里高陸故城是也。後魏移居今所,有後秦姚萇墓。

渭陽 本漢新豐縣地,蓋苻姚時所置。漢初有渭南縣,蓋取以為名。有西魏武帝陵。

昭應 本周驪戎國,《春秋》「晉獻公伐驪戎。」 杜注:「在京兆新豐縣,秦滅以為邑。」 漢高帝四年置,屬京兆尹。以太上皇思彭城之豐縣,乃築此城,徙豐入以實之,名新豐。武太后改曰慶山,後置會昌郡於驪山下,遂廢新豐併入焉,改為昭應。漢王與項羽會於鴻門,在此縣界。有湯泉,其院宇後周宇文護所造。隋文帝列樹松柏千餘株。後漢馮衍墓,在新豐縣南四里。周幽王陵,秦始皇陵。漢成帝昌陵。有戲水亭,即周幽王死處。

金城 周曰太丘。秦曰廢丘。項羽封章邯為王,都於此。漢高帝改名槐里。武帝又割置茂陵縣,有武帝茂陵。昭帝又割其地置平陵縣,有昭帝平陵。魏改為始平。開元中,改為金城。有馬嵬故城。孫景安《征塗記》云「馬嵬所築,不知何代人。姚萇時,扶風丁駙以數千人堡馬嵬」 ,即此也。

富平 本漢舊縣。後漢移富平縣於今彭原郡彭原郡界富平故城是也。晉又移北地郡之富平縣於今縣西南懷德城。後周改為中華郡,武太后天授二年屬宜州。有荊山、沮漆水。有西魏文帝陵、後周武帝陵。

武功 本漢舊縣。周后稷封於漦,即此。漦音台。又漢美陽縣,晉屬始平郡,後周屬扶風郡。後魏又為美陽縣,故城在今縣北七里。又於羑陽置武功郡,後周武帝省武功郡及羑陽縣。案自此以前,其地比屬。漦漦城在今縣西南二十二里。其年,又置武功縣,屬扶風郡,即今縣是。隋恭帝義寧元年,為稷州,尋廢之,復故。武后天授二年,屬稷州,尋復故。有斜谷水,出衙領山,北流至入渭又有敦物山。宜壽 漢盩厔縣,武帝置。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山水之曲,故以名之。後周武帝從鄠縣西北移,於今所置周南郡,又割雍州之終南郡,於此置恆州,領周南郡,後廢恆州。三年,移盩厔縣於此。大唐天寶中,改為宜壽。漢長楊宮、五柞宮並在此。有駱谷關。

好畤 本漢舊縣,因古好畤祠為名。或曰「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奧,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焉。」 好畤縣城,在縣南十三里,隋太子莊陵城。《美原 》本漢頻陽縣,故城,今在縣南三里,在頻水之陽,秦厲公置。今縣是高宗分富平縣置。有頻陽山。

同官 本漢祋祤縣,晉為頻陽縣。苻堅於祋祤城東北銅官川置銅官護軍。後魏太武帝罷護軍,置銅官縣,屬地郡。後周武帝自銅官故城移於今所。後魏以前作「銅官」 ,隋以後作「同官。」

奉天 緣皇家陵寢。武太后分醴泉縣置。

華原 後魏置北雍州。西魏改為宜州,又置《北地郡》,尋改為《通州郡》。武德初,復置宜州,罷郡

奉先 開元初,改同州蒲城縣置。

華陰郡 東至弘農二百三十五里。南至武當,山澗 阻遠無路,取西京路一千一百十九里。西至京兆府 百八十里。北至咸寧郡三百三十里。東南到上洛三 百里,隔華山。西南到洋州,山澗阻遠無路,取京路八 百十里。西北到中部二百二十里。東北到馮翊七十 八里。去西京百八十里,去東京六百七十里。戶二萬 二千七百四十四,口一十萬八千三百。

華州周為畿內之國,鄭桓公始封之邑,其地一名「咸 林。」春秋時為晉地。戰國為秦、魏二國之境,西岳華山 在焉。秦為內史地。漢屬京兆尹。後漢為京兆、弘農二 郡。魏晉皆因之。後魏置華山郡,後又於華山郡北置 東雍州。西魏改東雍州為華州。隋初郡廢,而華州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