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7 (1700-1725).djvu/9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地,於輪場東置,以便運漕,即裴侍中耀卿立。其汴渠在縣南二百五十步。《坤元錄》云:亦名莨蕩渠,今名通濟渠,首受黃河。《漢書》有滎陽漕渠。如淳曰:「今礫溪口是也。」 《水經》云:「河水又東過滎陽北,莨蕩渠出焉。」 酈元注云:「大禹塞滎澤,開渠以通淮、泗。」 《後漢書》云:「初平帝時,河、汴決壞,明帝永平中,乃令王景理渠堤。」 《坤元錄》又云:「自宋武北征之後,復皆湮塞。隋煬帝大業元年,更令開導,名通濟渠,西通河洛,南達江淮。煬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 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其汴口堰,在縣西二十里,又名梁公堰。隋文帝開皇七年,使梁睿增築漢古堰,遏河入汴也。

河清 南臨黃河,《左傳》云「晉陰」 ,即此。漢為縣。柏崖故城在縣西,即東魏將侯景築其倉。咸亨中,考功郎中王本立置也。

長水 漢盧氏縣地。後魏置南陝縣。隋曰「長渾」 ,國家改焉。《土划》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荒古關之塞垣,後周以為鎮防。

陝郡 東至河南府三百三十里。南至河南府長水 縣界五十里。西至弘農郡湖城縣界八十里。北至絳 縣二百二十里。東南到河南府永寧縣界九十里。西 南到弘農郡百里。西北到河東郡二百里。東北到絳 縣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五百五十里,去東京三百三 十里。戶三萬六百八十,口十六萬八千一百八十。 陝州,周公、召公分陝之所。春秋虢國之地,所謂「北虢」 也。戰國時屬韓。秦屬三川郡。漢屬弘農郡。後漢因之。 後魏置陝州及恆農郡。後周又置陝州及崤郡。隋文 帝時郡廢,煬帝初州廢,以其地屬河南郡,後置弘農 宮。大唐復為陝州,或為陝郡。領縣五:

陝 故虢國城在今縣東。今郡西四十五里有曹陽澗,曹公改為好陽。郡北大陽橋,貞觀中丘行恭造。

硤石 縣西有莘原,《左傳》云「神降於莘」 ,即此。有底柱山,大唐貞觀中,太宗巡幸,命魏徵勒銘,見存。平陸 漢大陽縣。有傅巖穴。有閑原,即虞芮之人讓畔處。吳山,即吳驥垂耳駕鹽車之所。顛軨阪。芮城 ,古芮國,城在其西。芮國,本在今馮翊郡馮翊縣界。魯桓三年,芮伯萬為母姜氏所逐,居於魏,即此。是具《左傳》注。亦古魏國,「為晉所滅。」

靈寶 秦桃林縣。漢弘農縣地。故秦函谷關,在縣西南十二里,漢武遷於新安。大唐又置桃林縣。開元末,其地得天寶靈符,因改元,兼改縣。東北有桑田亭,《左傳》「虢公敗戎於桑田」 ,即此也。

弘農郡 東至河南府四百六十里。南至南陽郡七 百里。西至華陰郡二百三十里。北至絳郡三百四十 里。東南到臨汝郡五百十里。西南到上洛郡四百里。 西北到河東郡一百七十里。東北到陝郡一百里。去 西京四百十里,去東京四百六十五里。戶一萬七千 七百四十五,口八萬二千九百十五。

虢州春秋時虢國地。晉滅虢,其地屬晉。戰國時屬秦、 魏二國之境。後蜀《三川郡》。漢武置弘農郡,後漢因之。 魏改為恆農。晉復為弘農郡。後魏置西恆農郡。後周 廢之。隋煬帝又置弘農郡,恭帝時改為鳳林郡。大唐 武德元年,改為鼎州。八年,廢鼎州,置虢州,其後或為 弘農郡。領縣六:

弘農 秦桃林縣地。漢弘農縣。黃卷陌,在縣西北二十餘里。潘岳《西征賦》云:「愬黃卷以濟潼。」 曹公故壘與韓遂相拒,亦在此。

湖城 ,故曰「胡」 ,漢武更為湖縣。有荊山,出美玉。黃帝鑄鼎於荊山,其下曰「鼎湖」 ,即此也。

盧氏 漢舊縣。有熊耳山。《尚書》云「導洛自熊耳」 ,即此山也。

王城

朱陽 有湖

閿鄉 漢以「胡閿鄉」 為「戾園。」

臨汝郡 東至潁川郡百八十里。南至南陽郡四百 九十里。西至河南府伊闕縣,又北至府百八十里。北 至河南府登封縣百十里。東南到淮安郡四百二十 里。西南到弘農郡七百里。西北到河南府伊闕縣界 八十里。東北到河南府陽翟縣百七十里。去西京九 百八十里,去東京一百五十里。戶六萬四千八百九 十,口二十七萬六千八百七十九。

汝州在周為王畿。春秋時戎蠻子之邑,亦楚、鄭二國 之境。七國時屬韓。秦屬三川郡。漢屬河南、潁川二郡 地。後漢因之。魏晉屬河南、舞陽二郡地。後魏屬汝北 郡。後周屬南襄城郡。隋初,置伊州,煬帝初,改為汝州, 後廢州,以其地分屬襄城、潁川二郡。大唐為汝州,或 為臨汝郡。領縣七:

梁 漢舊縣。戰國時謂之南梁,以別大梁、少梁也。又有霍陽山,即《左傳》哀四年「楚為一昔之期,而襲梁及霍」 也。有蠻中聚,即戎蠻子國,在今縣西南。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