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9 (1700-1725).djvu/6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處行中書省」,移治汴梁路,復立淮東道宣慰司,割出 高郵府為散府,直隸宣慰司。戶二十四萬九千四百 六十六,口一百四十七萬一千一百九十四。領司一、 縣二、州五。州領九縣。

錄事司

縣二:

江都上倚郭

泰興上

州五:

真州,中。五代以前地屬揚州。宋以迎鑾鎮置建安 軍,又升為真州。元至元十三年,初立真州安撫司。十 四年,改真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復為州,隸揚州路。 領二縣:

揚子。上。倚郭。至元二十年,省錄事司入焉。

六合下

滁州,下。唐初析揚州地置,又改永陽郡,又復為滁 州。元至元十五年,改滁州路總管府。二十年,仍為州, 隸揚州路。領三縣:

清流。中。至元十四年,省錄事司入焉。

來安下

全椒中

泰州,上。唐更海陵縣曰吳陵,置吳州,尋廢。南唐升 泰州。元至元十四年,立泰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改 為州,隸揚州路。領二縣:

海陵上倚郭

如皋上

通州,中。唐屬揚州。南唐於海陵東境置靜海鎮。周 平淮南,改為通州。宋改靜海郡。元至元十五年,改通 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復為州,隸揚州路。領二縣:

靜海上倚郭

海門中

崇明州,下。本通州海濱之沙洲。宋建炎間,有昇州 句容縣姚、劉姓者,因避兵於沙上,其後稍有人居焉, 遂稱姚劉沙。嘉定間,置鹽場,屬淮東制司。元至元十 四年,升為崇明州。

淮安路,上。唐楚州,又改臨淮郡,又仍為楚州。宋為 淮安州。元至元十三年,行淮東安撫司。十四年,改立 總管府,領山陽、鹽城、淮安、淮陰、新城、清河、桃源七縣, 設錄事司。二十年,升為淮安府路,併淮安、新城、淮陰 三縣入山陽,兼領臨淮府,海寧、泗安東四郡,其盱眙、 天長、臨淮、虹、五河、贑榆、胊山、沐陽各歸所隸。二十七 年,革臨淮府,以盱眙、天長隸泗州。戶九萬一千二十 二,口五十四萬七千三百七十七。領司一、縣四、州三。 州領八縣。

至元二十三年,於本路之白水塘、黃家畽等處,立洪澤屯田萬戶府。

錄事司

縣四:

山陽。上。至元十二年,安東州歸附,以本縣馬羅軍寨作山陽縣。十三年,淮安路歸附,仍存淮安縣。二十年,省淮安、新城入焉。

鹽城上

桃源下

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軍。至元十五年,為縣。

州三:

海寧州。下。唐海州。宋隸淮東路。元至元十五年,升 為海州路總管府,復改為海寧府,未幾降為州,隸淮 安路。初設錄事司。二十年,與東海縣併入胊山。領三 縣:

胊山中

沐陽下

贑榆下

泗州,下。唐改臨淮郡,後復為泗州。宋隸淮東路。元 至元十三年,降為下州。舊領臨淮、淮平、虹、靈壁、睢寧 五縣。十六年,割睢寧屬邳州。十七年,割靈壁入宿州, 以五河縣來屬。二十一年,併淮平入臨淮。二十七年, 廢臨淮府,以盱眙、天長二縣隸焉。領五縣:

臨淮下

虹縣下

五河。下。元隸臨淮府。十七年來屬。

盱眙。上。宋招信軍。至元十三年,行招信軍安撫司事,領盱眙、天長、招信、五河四縣。明年,升招信路總管府。十五年,改為臨淮府。十七年,以五河縣在淮之北,改屬泗州。二十年,併招信入盱眙。二十七年,廢臨淮府為盱眙縣。

天長中

安東州。下。

高郵府,唐為縣。宋升為軍。元至元十四年,升為高 郵路總管府,領錄事司及高郵、興化二縣。二十年,廢 安宜府為寶應縣,來屬,又併錄事司,改高郵路為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