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0 (1700-1725).djvu/4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復反舊都,當時自河以南尚無恙也。《汲郡古文》稱「太康居斟尋」 ,酈道元謂河南有尋地。薛氏謂今拱州太康縣,漢之陽夏即太康故城。而《傳》亦稱「相居帝丘」 ,大抵皆兗豫之境,大河東南之地耳。然則太康為羿所拒,不能濟河,而更都陽夏,以傳仲康,迄於后相,皆在兗豫之境。古大河之東南,羿據冀方之都,因夏民以代夏政,皆在冀州之境,大河之北,至浞滅相,而「夏統」 始中斷云。

帝相都商丘

按《史記夏本紀注》《正義》曰:「《帝王紀》云:『帝相徙于商丘, 依同姓諸侯斟尋。《括地志》云:『商丘,今宋州也。斟灌故 城在青州壽光縣東五十四里。斟尋故城,今青州北 海縣是也』。臣瓚曰:『斟尋在河南,蓋後遷北海也』』。」 按:《地理通釋相》:「徙帝丘於周為衛。」

《左傳》。「衛遷於帝丘。衛成公夢康叔曰:『相奪予享』。」注:「相居帝丘。今濮陽。」

《外紀》:「相為羿所逐,失國,居商丘,依夏同姓諸侯斟灌、 斟鄩。」

今按:「商丘」 當作「帝丘」 ,蓋《世紀》之誤也。《地理志》:北海壽光縣注:「古㘰灌,禹後,今灌亭是。」 平壽縣注:「故㘰尋,禹後,今㘰城是。」 《左傳注》:「壽光東南有灌亭,平壽東南有斟亭。」 《括地志》:「斟灌故城在青州壽光縣東五十四里。斟尋故城,今青州北海縣是也。」 《水經注·地理志》:北海有斟縣。京相璠曰:「故斟尋國,禹後,西北去灌亭九十里。」

按《通鑑前編》:「夏后相元歲,徙都商丘。」

少康復都於安邑又遷於原

按:《史記夏本紀》不載。

按《竹書紀年》:「夏世子少康生。」丙寅年

《少康》自有《仍奔虞》。乙酉年

《少康自綸》歸于夏邑。乙巳年

后緡生少康既長,為仍牧正。澆使椒求之,將至仍,少康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夏之遺臣靡伯,自有鬲氏,收二斟之燼以伐浞。浞恃澆皆康娛,日忘其惡而不為備。少康使汝艾諜澆,艾乃田獵,放犬逐獸,因嗾澆「顛隕」,乃斬澆首以歸於少康。於是夏眾滅浞,奉少康歸於夏邑,立為天子。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十八年,遷都于原。

按《路史》:「少康復禹之績,以紹都于櫟。」

《十道志》云:陽翟有少康城。《洛陽記》云:「夏少康故邑。」《水經》:潁水東歷康城,即此。又瀛有中水城,《圖經》云:「夏少康所造。」應劭云:「以在滱、易二水間而名」,亦見《九域志》。凡此,蓋亦游都之類。

按《地理通釋》。「少康中興。復還舊都。」

《通典》:「宋州虞城縣有綸城,即少康邑,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帝杼遷都於老丘

按:《史記夏本紀》不載。

按:《竹書紀年》:「五年,自原遷於老丘。」

按《路史》:「帝杼一曰松曼,是為帝輿,都於原。」

《紀年》:「帝子居原,自原遷於老王。老王,地闕。」按竹書本作老丘路史作老王疑傳引之誤

帝廑都西河

按:《史記夏本紀》不載。

按《竹書紀年》:「帝廑元年己未,帝居西河。」

履癸都安邑

按:《書經湯誓》孔傳:「桀都安邑。」

桀都安邑,相傳為然,即漢之河東郡安邑縣是也。《史記》吳起對魏武侯云:「夏桀之居,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地理志》云:「上黨郡壺關縣有羊腸坂,在安邑之北。」是桀都安邑,必當然矣。

按《史記夏本紀注》《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 之,桀又居之。」《尚書》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須於洛汭。」 此即太康之居為近洛也。又吳起對魏武侯曰:「夏桀 之居,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又《周 書·度邑篇》云:武王問太公:「吾將因有夏之居。」即河南 是也。《括地志》云:「故鄒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 蓋桀所居也。

成湯都亳

按《書經序》:「湯既黜夏命,復歸于亳,作《湯誥》。」

亳者,湯之都也。湯之亳,文王之豐鎬,皆王業所基也。故既除桀、紂之暴,則不復都夏、商之故地也,而必歸于亳與豐、鎬,本其王業之所自興故也。《孟子》曰:「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七十里則亳也,百里則豐、鎬也。商周之子孫世世守之,得之則興,失之則廢。非其地之險固,如秦人殽函之都有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