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0 (1700-1725).djvu/5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後及戰國」 ,為西周。

按《竹書紀年》:「元年辛未,王東徙洛邑。晉侯會衛侯、鄭 伯、秦伯以師從王入于成周。」

按:《後漢書郡國志》:「河南,周公時所城雒邑也,春秋時 謂之王城。」

《博物記》曰:「王城方七百二十丈,郭方一十里,南望雒水,北至陝山。」《地道記》曰:「去雒城四十里」,

按《地理通釋》,「平王徙居洛。」

《洛誥》所謂新邑也。呂氏曰:「平王定都王城。」《地理志》:初,雒邑與宗周通封畿,東西長而南北短,短長相覆為千里。至襄王以河內賜晉文公,又為諸侯所侵,故其分地小。

敬王遷都於成周

按《春秋》,昭公二十六年:「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

孔疏《正義》曰:二十三年七月,「天王居干狄泉。」自爾以來,雖不出王畿,而居無定所。此時始得入于成周,遂以成周為都來告,故特書之。

按:《漢書地理志》河南郡雒陽註:「周公遷殷民,是為成。」

《周春秋》:「昭公二十三年,晉合諸侯于狄泉,以其地大,成周之城,居敬王。」

按:《後漢書郡國志》:「雒陽,周時號成周。」

《公羊傳》曰:「成周者何?東周也。」《帝王世紀》曰:「城東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晉元康地道紀》曰:「城內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為地三百頃一十二畝三十六步。」

有「狄泉」在城中。

杜預曰:「城內太倉西南池水。或曰:本在城外,定元年城成周乃繞之。」

按《地理通釋》:敬王避子朝之亂,東居成周。《春秋》曰:「天 王入于成周。」

王室定,遂遷都成周。晉率諸侯之徒,修繕其城,以成周城小,不受王都,故壞翟泉以廣焉。翟泉地在成周東北。呂氏曰:「洛都雖有二,而成周則其總名。」杜預、孔穎達皆以下都為成周,謂敬王繼子朝之亂,自王城徙都之。其說不然。大可以包小,小不可以包大。苟成周信為下都之名,則凡《書》之言洛皆謂之成周,是以下都之名而包王城。其不可信一也。《左氏》未嘗有敬王自王城遷成周之明文,第言子朝既逐王入於成周而已。敬王請城成周之辭,亦謂成王合諸侯城成周以為東都,則成周者,洛邑之總名明矣。其不可信二也。

按敬王遷都之事地理通釋辨之已詳但史記云赧王徙都西周則敬王有遷都之事明矣特備錄之以存考

赧王復都於西周

按:《史記·周本紀》:「王赧時,東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索隱》曰:西周,河南也。東周,鞏也。王赧微弱,西周與東分王政理,各居一都,故曰東、西周。按:高誘曰「西周,王城今河南。東周,成周故洛邑。」

按《地理通釋》。「赧王又徙居西周。」

呂氏曰:平王東遷之後,所謂西周者,豐、鎬也;東周者,東都也。威烈王之後,所謂西周者,河南也;東周者,洛陽也。《周紀》:「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為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惠公封其少子於鞏,以奉王號東周惠公。」注:「於是有東、西二周。」《世本》:「西周桓公揭居河南;東周惠公班居洛陽。」赧王時,東、西周分治。西周,河南也;東周,鞏也。《趙世家》:成侯八年,「與韓分周以為兩。」徐廣曰:「顯王二年。《周紀》無此。」呂氏曰:「東西周各為列國,不復相關。」自是而後,稱東西周君者,皆謂二周君也。《本紀》云:「赧王時,東西周分治。」非也。赧王特徙都西周耳。當以《趙世家》為正。

始皇帝都咸陽

按:《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三十五年,始皇以為咸陽 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 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

按秦自孝公都咸陽雖編年自始皇始而實仍舊都也詳見通釋

按:《地理通釋·秦紀》:「非子居犬丘,周孝王分土為附庸, 邑之秦。」

今天水隴西縣秦亭,《地理志》:今隴西秦亭、秦谷是也。《括地志》:「秦州清水縣,本名秦,嬴姓邑,漢屬天水郡。」《水經注》:「清水逕清水城南,又西與秦水合。水出東北大隴山秦谷,歷三泉,合成一水,而歷秦川,川有故亭,秦仲所封也。」秦之為號始是。

莊公居其故西犬丘。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 西之地,於是始國。文公居西垂宮,東獵至汧渭之會, 乃卜居之。占曰:「吉。」即營邑之。

《括地志》:「故汧城在隴州汧源縣南三里。《世紀》云:『襄公二年,徙居汧』」 ,即此城。郿縣故城,在岐州鳳翔府郿縣東北十五里,文公東獵汧、渭之會,卜居之,乃營邑焉,即此城也。《世紀》:文公徙汧,今扶風郿縣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