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1 (1700-1725).djvu/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受周禪踐祚,高宗意甚悅,建都之謀遂決』。」

《饒州府志》:「姜時佐,樂平人。宋建炎元年,高宗自南京 趨維揚,金兵分道來襲,時佐方游江寧府庠,以都金 陵為請。其表曰:『周成去鎬而宅洛,卒底昇平;太王辭 邠而居岐,終成大業』。又曰:『顧惟建康之名,適符封國 之義』。高宗覽而美之,賜劄曰:『汝久被教育,遠馳奏封, 且輸近請之忱,灼見忠義之節。奏封朝上,褒詔夕頒』」, 雖其策不允。亦一時之異數云。

《宋史衛膚敏傳》:「膚敏以集賢殿修撰提舉洞霄宮。建 炎三年春,召赴行在。時帝次平江,膚敏入見,言及時 事,泣下。帝亦泣曰:『卿今宜知無不言,有請不以時對。 膚敏謝曰:『臣頃嘗三為陛下言,揚州非駐蹕之地,乞 早幸江寧。今錢塘亦非帝王之都,宜須事定亟還金 陵。因陳所以守長江之策。帝善其言』』。」

《胡安國傳》:「紹興元年,遣使趣召安國,安國以《時政論》 二十一篇先獻之。其論建都,謂宜定都建康,以比關 中、河內為興復之基。」

《陸游傳》:「游為樞密院編修官。和議將成,游以書白二 府曰:江左自吳以來,未有捨建康他都者。駐蹕臨安, 出於權宜。形勢不固,饋餉不便,海道逼近,凜然意外 之憂。一和之後,盟誓已立,動有拘礙。今當與之約,建 康、臨安皆係駐蹕之地,北使朝聘,或就建康,或就臨 安,如此則我得以建都立國,彼不我疑。」尋免歸。 《陳亮傳》:「亮字同父,為人才氣超邁,議論風生。隆興初, 上《中興五論》,不報。淳熙五年,亮更名同,詣闕上書曰: 夫吳蜀天地之偏氣,錢塘又吳之一隅。當唐之衰,錢 鏐起王其地,自以不能獨立,常朝事中國以為重。故 錢塘終始五代,被兵最少,人物繁盛,甲於東南。及建 炎、紹興之間,為六飛所駐之地,秦檜又從而備百司 庶府,士大夫又從而治園囿臺榭。以一隙之地,本不 足以容萬乘而鎮壓,且五十年山川之氣,蓋亦發洩 而無餘矣。故穀粟、桑麻、絲枲之利,歲耗於一歲;禽獸、 魚鱉草木之生,日微於一日;公卿將相大抵多江、浙、 閩、蜀之人,而人才亦日以凡下。場屋之士以十萬數, 而文墨小異,已足以稱雄於其間。陛下據錢塘已耗 之氣,用閩浙日衰之士,而欲鼓東南習安脆弱之眾, 北向以爭中原,臣知其難也。」荊、襄之地,在春秋時,楚 用以虎視齊、晉,而齊、晉不能屈。及戰國之際,獨能與 秦爭帝。其後三百餘年,光武起於南陽,同時共事,往 往多南陽故人。又二百餘年,遂為三國交據之地,諸 葛亮由此起,輔先主,荊楚之士,從之如雲,漢氏賴以 復存於蜀,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鄧艾、羊祜皆以 其地顯名。又百餘年而晉氏南渡,荊、雍雄於東南,東 南往往倚以為彊,梁竟以此代齊。及其氣發泄無餘, 隋唐以來,遂為偏方下州。本朝二百年間,降為荒落 之邦。況建炎、紹興之際,群盜出沒其間,被禍尤「極,以 迄於今,南北分畫,交據又置於不足用,民食無所從 出,而兵不可由此而進,議者或以為憂。不知其地雖 為偏方,然未有偏方之氣,五六百年而不發泄者。況 東通吳會,西連巴蜀,南極湖湘,北控關洛,左右伸縮, 皆足為進取之機。」今誠能開墾其地,洗濯其人,以發 泄其氣而用之,使足以接關洛「之氣,則可以爭衡於 上國矣。是亦形勢消長之常數也。陛下慨然移居建 業,百司庶府,皆從草創,軍國之儀,皆從簡略。又作行 宮於武昌,以示不敢寧居之意。常以江、淮之師為金 人侵軼之備,精擇一人之沉鷙有謀、開豁無他者,委 以荊、襄之任,寬其文法,聽其廢置,撫摩振勵於三數 年之間,則國家之勢成矣。」書奏,孝宗將擢用之,大臣 交沮,乃有都堂審察之命。

《王阮傳》:孝宗初即位,欲成高宗之志,首詔經理建業, 以圖進取,大臣計未決,阮試禮部,對策曰:「臨安蟠幽 宅阻,面湖背海,膏腴沃野,足以休養生聚,其地利於 休息。建康東南重鎮,控制長江呼吸之間,上下千里, 足以虎視吳楚,應接梁宋,其地利於進取。建炎、紹興 間,我師甚憊,上皇遵養時晦,迺駐臨安,所以為休息 計也。三十年來,闕者全,壞者脩,弊者整,廢者復,較以 曩昔,倍萬不侔。主上獨見遠覽,舉而措諸事業,非以 臨安為不足居也。古者立國必有所恃,謀國之要,必 負其所恃之地。秦有函谷,蜀有劍閣,魏有成皋,趙有 井陘,燕有飛狐,而吳有長江,皆其所倚以為國也。今 東南王氣,鍾在建業,長江千里,控扼」所會,輟而弗顧, 退守幽深之地,若將終身焉。如是而曰「謀國,果得為 善謀乎?」知貢舉范成大得而讀之,嘆曰:「是人傑也。」調 南康都昌主簿。

《豹隱紀談》:嘉熙四年正月,吳制使潛奏:「臣竊見錢塘 建都百有餘年,以陰陽言之,海門巽水,早晚兩潮。今 沙漲潮塞,未必非天啟國家以轉機大有為之會也。 況諜者所報,多云金人為窺湖湘之計,萬一不幸,設 有疏虞,則扣行闕。臣以為平江地勢充闊,物產富厚, 他日可為臨幸之備。蓋南斷長橋,西阻松江,北決江」 湖之水,以斷毘陵之路,則不患無形勢;因吳之饒,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