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1 (1700-1725).djvu/4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真宗大中祥符七年置南京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七年春正月丙辰,建南 京歸德殿。」

按《地理志》:「大中祥符七年,建應天府為南京。宮城周 二里三百一十六步,門曰重熙,頒慶殿曰歸德。京城 周迴一十五里四十步。東二門:南曰延和,北曰昭仁。 西二門:南曰順城,北曰迴鸞。南一門曰崇禮,北一門 曰靜安。中有隔城。又有門二:東曰承慶,西曰祥輝。其 東又有關城,南北各一門。」

《燕翼貽謀錄》:真宗皇帝東封西祀,思顯先烈。大中祥 符七年正月乙卯,詔陞應天府為南京,建行宮正殿, 以「歸德」為名,以聖祖殿為鴻慶宮,奉太祖、太宗像,侍 立于聖祖之傍。其後遂開高宗皇帝中興之祥,此正 殆非偶然者矣。

仁宗慶曆二年置北京

按《宋史仁宗本紀》,「慶曆二年五月戌午。建大名府為 北京。八月戊子。出內藏庫緡錢十萬修北京行宮」 按《地理志》,慶曆二年,建大名府為北京宮城。周三里 一百九十八步。即真宗駐蹕行宮。城南三門。中曰順 豫。東曰省風,西曰展義。東一門曰東安。西一門曰西 安。順豫門內東西各一門曰左右保成。次北班瑞殿。 殿前東西門二:東曰凝祥,西曰麗澤殿。東南時巡殿 門。次北時巡殿,次靖方殿,次慶寧殿。《時巡》殿前東西 門二:東曰景清,西曰「景和。」京城周四十八里二百六 步,門一十七。

按《地理通釋》:「北京大名府,漢屬魏郡,後周置魏州,唐 置天雄軍,後唐建鄴都曰興唐府,晉建鄴都曰廣晉 府,後漢曰大名府,慶曆二年升為北京,正殿曰班瑞。」

高宗紹興四年置行都於建康府

按:《宋史高宗本紀》,「四年二月癸未,作建康府行宮。」五 年「春正月戊午,趣修建康行宮。七年三月辛未,帝至 建康。夏四月癸巳,築太廟於建康。戊戌,修濬建康城 池。秋七月乙酉,即建康,權正社稷之位。」

按,《宋史紀事本末》:紹興六年七月,建行營於建康府。 時張浚奏:「東南形勝,莫重於建康,實為中興根本。且 使人主居此,北望中原,嘗懷憤惕,不敢暇逸。而臨安 僻在一隅,內則易生玩肆,外則不足以號召遠近,繫 中原之心。請臨建康,撫三軍,以圖恢復。」帝從之。詔以 秦檜為行營留守,孟庾副之。

按《江寧府志》:「高宗建炎三年,改江寧府為建康府,又 徙上元于城東隅。紹興三年,高宗駐蹕。明年,徙府治 于東錦繡坊。今舊內處以府治地為行宮,設留守,命 守臣兼之,安撫、制置、總領、轉運、提領御前馬步軍諸 司,皆治于此。行宮即南唐宮地。前內橋,今改天津橋。 其下引青溪水,由東虹橋周繞大內東西三隅,經西」 虹橋,復合青溪,曰「護龍河城」,皆偽吳順義中所築。由 尊賢坊出東門,由鎮淮橋出南門,由武衛橋出西門, 由清化坊出北門,由斗門橋出龍光門。以上元江寧 為赤縣,溧陽為畿縣,比西京故事。

太祖天輔六年仍置西京

按《金史太祖本紀》:天輔六年三月「壬申,遼西京降,乙 亥叛,四月辛卯,復取西京。十二月,詔西京官吏 按《地理志》,西京留守司,晉雲州大同軍節度,遼重熙 十三年,升西京府,名大同,金因之。皇統元年,以燕京 路隸尚書省,西京及山後諸部族隸元帥府。舊置兵 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改置本路都總管府,後更置 留守」司。

大定五年建宮室,名其殿曰「保安。」 其門南曰「奉天」 ,東曰「宣仁」 ,西曰「阜城。」 天會三年,建太祖原廟。

熙宗皇統四年置東京

按:《金史熙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東京留守司,本渤海遼陽故城,遼完葺之, 郡名東平。天顯三年,陞為南京,府曰遼陽。十三年,更 為東京。太宗天會十年,改南京路平州軍帥司為東 南路都統司之時,嘗治于此,以鎮高麗。皇統四年二 月,立東京新宮,寢殿曰保寧,宴殿曰嘉惠,前後正門 曰天華,曰乾貞。七月建宗廟,有孝寧宮。七年建御容」 殿。後置兵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改為本路都總管 府。後更置留守司。

廢帝貞元元年置北京

按:《金史廢帝本紀》:「貞元元年三月乙卯,改中京為北 京。」

按《金史地理志》:「北京留守司,遼中京,統和二十五年, 建為中京,國初因稱之。海陵貞元元年,更為北京,置 留守司。」

世祖中統四年置上都

按《元史世祖本紀》,「四年五月戊子,陞開平府為上都, 其達魯花赤兀良吉為上都路達魯花赤。總管董銓 為上都路總管兼開平府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