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1 (1700-1725).djvu/6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等十隘口,西有太和、水芹、弔橋、廟嶺等八隘口,各設 戍兵,統以千戶或百戶。

郎嶺關 在繁峙縣東一百里,舊名「狼嶺」,路通應州 界。

合河關 在興縣北。縣東又有蔚汾關,皆唐時置。 兩嶺隘, 在靜樂縣南六十里,路通陽曲縣。

天澗保隘 在岢嵐州北五里,路通大同府界。州西 北八十里有于坑保隘,東又有洪谷保隘,路俱通保 德州。

娑婆嶺隘 在靜樂縣東八十里。明置巡檢司。其西 五十里有馬家會隘口,東北十里有石神嶺隘口,通 忻州界,西北三里有橋門嶺隘口,東南十餘里有楊 寨溝隘口,南十里有懸鏡嶺隘口,通忻州牛尾寨 界河口, 在興縣東六十里,路通岢嵐州,明置巡檢 司。

寨西隘口 乃雲內鎮也,一名「雲內堡」,忻州西北五 十里,明置巡檢司。

大峪口, 在五臺縣東北五十里福勝都,路通直隸 真定府阜平縣,西通崞縣,明置巡檢司。

高洪口 在五臺縣東南七十里,南連石佛口,北接 大峪口,路通阜平縣關口山,明置巡檢司。

飯仙口 在五臺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明置巡檢司。 其西南二十里有野狐口,又西北二十里有趙勝口。

平陽府

太平關, 在襄陵縣南三十五里,太平縣北二十五 里。舊名「故關鎮。」

陰地關, 在靈石縣南二十里。

冷泉關, 在靈石縣北四十里。

「黑龍關」 在蒲縣。

大慶關 在蒲州西門外黃河西岸,古名「蒲津關」,即 孟明濟河焚舟處。

風陵關, 在蒲州南六十里,通潼關。

武平關, 在絳州西二十五里。北齊時屯兵于此防 周。

橫嶺關 在絳縣中條山,路通河南,有巡檢司。 烏仁關, 在吉州西六十里,西臨黃河,置巡檢司。 平渡關, 在吉州西北一百二十里,西臨黃河,置巡 檢司。

永寧關 在永和縣西北一十五里,黃河岸,路通陝 西。

興德關 在永和縣西六十里,路通陝西延安府。 鐵羅關, 在永和縣西南七十里,路通陝西宜川 留莊隘, 聞喜縣東南七十里中條山上,南通垣曲 縣,北接絳縣冷峪口。

潞安府

長平關 在長子縣南四十里,以古有長平郡得名, 即秦白起坑趙卒處。隋置關,唐因之。一名「江豬嶺」,以 上有石豬形,故云。

五巑關, 在襄垣縣西南七十里。

壺口故關 在黎城縣東北二十八里。按:前漢上黨 郡有壺口關,《文獻通考》黎城有故壺口關,今吾兒峪 即其地。

上黨關, 先屬泫氏,今屬屯留,此西關也。

石研關。 上黨舊轄沾縣,北接井陘,亦轄涅氏,北通 盤陀,皆石徑,故名。

穀關, 在羊頭山下。

井谷關 後魏置,北齊廢。

十八盤隘 在壺關縣東南八十五里。

正梯隘 在壺關縣東一百一十里。

槲林隘 在壺關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汾州府

金鎖關 在府西三十五里。一名「向陽峽。」岩險插天, 中斷如闢,為汾石咽吭,漢晉皆置兵守之。

黃蘆嶺關 在府西六十里。

普同關 在平遙縣南五十里普谷口,東南綿,上通 沁源,西抵關子嶺,南入岳陽,東接太行,北連汾晉。 子嶺關, 在介休縣南六十里。

孟門關 在永寧州西五十五里。

永和關 在石樓縣西九十里黃河岸。唐置。

窟龍關 在石樓縣東北六十里。東接孝義,南接隰 州,北抵寧鄉。

上平關, 在石樓縣西北九十里黃河岸,路通綏德 州。

白璧關, 去孝義縣二十里。

大同府

隘門關, 在蔚州西南四十里,今名「石門口」,置巡檢 司。過東有龜峪,南通廣昌縣。

亂嶺關 在渾源州東四十里,恆山左脅,路通蔚州。 倒馬關, 在廣昌縣南七十里,路通保定府唐縣,過 西十里有岳嶺口。

大寨頭關 在渾源州西南一百一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