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3 (1700-1725).djvu/1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大通河,舊名「通惠河」 ,水自玉河出,遶都城東,經大通橋,流至高麗莊入白河。

蘆溝河在府西南二十五里。本桑乾水,又名漯水,俗曰「渾河」 ,黃河別源也。源出山西大同府桑乾山下,經太行山,入宛平縣境。出蘆溝橋下,東南至看丹口,分二支:一流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一南經固安縣,至武清縣小直沽,與衛河合流入海。

泡子河崇文門東城角,窪然一水泡子河也。東西堤岸,林木蘆荻魚鳥路迴而石橋中呂公堂東玉皇閣,水曲通林,交加歲中元鬼節放燈,北去貢院里許,春秋試者,士禱於呂公,公告以夢,夢隱顯不一,而委細畢應。祠後有物白氣竟丈,夜遊水面,人或見之,則側入水,作鼓槳聲。或曰「水卦也。」

柳林水,在府西一百九十里顏老山下。

太湖在府西南四十五里,廣袤十數畝,旁有二泉涌出,經冬不冰,東流為洗馬溝。

龍泉自府西金山下湧出,匯而為池,甃石為渠,伏流五里入西湖。

卓錫泉在府西三十里碧雲寺後。

龍潭在府西三十里盧師山。大青、《小青》潛處。積水潭舊名「海子」 ,在府西三里,西北諸泉流匯於此,洸瀁彌望。

玉淵潭在府西十里。元人丁氏別業中池也。隄柳鬖鬖,水禽翽翽,魚遊荇泛。當時游賞,隹地飛放泊在府東南,廣三十里。又通州栲《栳垡》等三處亦有之。

燕子泊即「燕家泊」 ,在府西二十五里,廣五十畝,流入丁家潭。

九龍池,在天壽山。《景物略》曰:「九龍水出翠屏山之陽,泉出為池,池方十丈,池出為溪,溪五里。謁泉者沿溪入石瀨,盤折藏露,望前青林中,晃晃黃甓出,繚垣上,九龍池也。望林端百尺雲頭,層層瞰池,危立大聲出其間者,池上壁,壁間泉也。泉脈乎石者怒,而其脈九鑿,九龍吐之,繚繚而帛,珠珠而簾。檜竹桃李,夾池叢」 叢,水之定處。見峰影蒼黑,當池之南稍東而池影又動水趨關,逐渠繞繞,西入山田矣。明世宗謁陵過池,命構一亭一臺於池之北,亭曰「粹澤。」

「玉蓮池」 ,在玉華山下。

金井在府南魏村。明永樂時,嘗駐蹕飲之。洗馬溝在府西南四十五里,流出薊州南太湖。相傳漢光武北巡,洗馬於此。

百泉溪在府西南十里麗澤關外。平地有泉,不止於百湁湁潗潗散遶周行。柳村茅屋,鴨浴門前,瓢汲砌下,匯而成溪。行李嘗憩其旁,覺塵襟一豁。

西湖按《府志》,「府西北三十里玉泉山下,十里菰蒲,一泓羅縠,涼風鵝鸛,明月芰荷,令人神爽。」 清水河按《府志》,「府西百十里大臺村入渾河。」 小溪按《府志》,「府西北二百餘里發源清水,由桑峪青白口村歸渾河。」

魚藻池按《府志》,在正陽門外東南。

良鄉縣

燎石岡在良鄉縣東門外。上建多寶佛塔。岡當孔道,輪蹄必由其下。多紅石,行人撿為火石。琉璃河在良鄉縣南四十里,《金史》作「劉李河。」 《舊志》又謂即古聖水。自房山龍泉峪流至霸州,入拒馬河。

鹽溝水,在良鄉縣南。源發龍門口,東南流與廣陽水合。

龍峪泉在良鄉縣西北,金大定間鑿。

南涉溝

北涉溝俱在良鄉縣東,一曰「洹水」 ,出縣東,徑涿州北,東流入海。

固安縣:無《山》。

固安河即易水。東過安次縣界,按《縣志》,今涸。渾河按《府志》,「縣西十餘里迺黃河伏流,自馬邑桑乾山發源,東經宣府鎮及蔚州,至黑龍潭,奔流澎湃,勢如殷雷,東過土木,復折而南,入太行山,經宛平,出蘆溝橋下流入縣境。」

清河按《縣志》,「在縣西二十餘里。」

玉帶河按《縣志》,縣西十五里孝感村之東。福祿河按《縣志》,舊為陽鄉城故址,今涸。

馬慶河按《縣志》,縣東二十餘里,無雨則涸。東湖 西湖按《縣志》,縣東八里,今涸有東湖、西湖兩村。

隄堰按《縣志》:「元至元三年,發民兵築渾河隄,九年再築以防河水。大德六年,築渾河隄,長八十里,仍禁豪家毋侵舊河,令屯軍及民耕種。」 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