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3 (1700-1725).djvu/1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祐二年,霖雨,壞渾河隄堰,發卒補之。泰定間,渾河決,發軍民萬人塞之。明天順初,渾河在縣西二十餘里楊僊務,北,至蘆溝橋,流入縣境。時常水溢,縣丞王瑛請于當道,奏「倩鄰境夫萬餘,助修東岸隄堰。北自良鄉縣界,南抵霸州界,百餘里,直亙如引繩,高如丘阜,上植榆柳。久之,根盤土固,水循故道。」成化初,甄家等口潰決,水患相仍,邑侯李公量借屯種軍民併力築砌,隄防復固。萬曆中,渾河潰溢,時周邑令復築大隄及護城隄。四十一年,邑令孫某因水勢泛漲,將護城隄因舊制而重築之,高二丈餘,兩行植柳。今廢永清縣。無《山》。

拒馬河在永清縣南。自蘆溝河分流至固安,經縣界入三角淀。又一在房山縣,經拒馬,出代郡淶山西,晉劉琨守此以拒石勒。按《縣志》,邑治東南五十里,在古信安郡內,為九河曳尾之墟。周世宗嘗以舟師駐蹕,渠水通于東南,夙稱名瀆。

桑乾河按《府志》,「即古漯河,又名小黃河,遷徙無常,土人稱為渾河。大禹疏九河之一,源出馬邑縣洪濤山。按《縣志》考黃河伏流在此,東過宣鎮,順土木驛,始折而南,入太行,次房山,經蘆溝橋迤南,始有旁流支派,分注涿鹿、方城、安次、益津等五郡界內。永邑舊苦桑乾河,嘉靖三十一年水溢,漂沒廬舍。至萬曆三年,中」 丞王一鄂、監司錢藻築隄,延袤五十餘里,障之使東,邑人稍寧。及二十二年,復抵縣界,且逼城垣。三十五年,霪雨四十餘日,城垣隄岸俱崩。邑人晝夜鵠立水中,幾不能存活。東城下復有巨蛇,長丈餘,夭矯為祟。知縣李循道袍麤服為民祈禱,立祠時祀,水患少息。嗣後四十年,河患不絕。《迨我》

皇清順治八年辛卯,一夕風雨驟作,河遂遷徙固安。

以西幾七十里,合白溝南下注于外海,河患遂息。

隄堰按《縣志》:「沿城三千六百步,明嘉靖四十二年,知縣馮鑑刱建,萬曆三十五年知縣李懋桂增補。萬曆三十九年,知縣王嘉績重修。自此種柳。」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縣丁棅增補康熙十五年知縣。

萬一鼒復葺

東安縣。無山川。按:《通志》雖言東安無山川,而縣志所載渠堰不少,今列之。渾河。按《縣志》,東安地屬幽州之鎮,名曰醫無閭,久有渾河之患。夫渾河自西北濬流,下抵瀛海,中經縣西,地僅七里餘,甚為民害,究河之自來,其源出山西雲中口外,名曰桑乾河,賈閬仙所謂「無端更渡桑乾水」,遼天祚遺傳國璽于桑乾河,即此也。入我中國,經馬邑縣入蘆溝橋,至東安州過耿就橋,一分東至界河,「入土樓東南,一分西至界河,入左奕西南。」今自蘆溝橋下流,從固安縣經永清縣北,東注自孫家垡,一分派永清之南,一分派東安之西。至隆慶末年,分派于東安者又分為二股,一股逕東橫流,由韓村至管家屯迤東,似有平平奔縣之勢,然離縣二十餘里,即停住不行,只在本屯前後左右,為害三「四年不止。一股從韓村往東南,下歷衡亭、左奕、朱村、馬子莊等處,下至桃河頭。」萬曆二年,水勢既盛,天雨連綿,人無可棲而棲于樹馬死者日多。本縣知縣洪一謨親詣水處,望天號泣。會霸州錢兵道親臨踏勘,准令修隄。由是洪知縣百方曲處竭力修築,隄成障水,禾稼頗獲,倉庫城池亦賴無虞。但地俱沙鹵輕浮,日流日壅,逆而北之。萬曆六年,衝決馬子莊隄口,淹沒駱駝灣等處。知縣韓景閔急處塞補,民得少甦。萬曆九年,舊口復決,知縣張汝蘊照舊修補。至萬曆十年八月,又將馬子莊衝開隄口,橫流泛濫,淹沒禾稼,民苦日甚。十一年二月冰泮,水流東南至馬頭村,北上至濟南屯,又向東橫流,將史家莊等村圍淹。知縣阮宗道虔心齋沐,具大牢,親詣河所祭禱,水循故道,泛濫少息。又將朱村上下坍塌隄堰,旋修塞之,民田賴以無虞。至萬曆二十三年,水復奔潰,傷我禾稼。適太監王時,縣之安莊里人,回家省墓,見民不堪命,潔誠乞靈,天師府捐資設醮三日,晉牒沈水,以祈河伯之徙。會有朱龍告,限以七月朔四日為約。至期,河果徙于霸州。泥沙舊趾,盡為沃壤。至今民咸頌之。

九河按《縣志》,「東安居九河下梢,凡地可栽桑麻而稱膏腴者,久為河水淹沒,村落零星,不勝淒楚。」 河在城北,其名有漕河、徐河、石橋河、一畝泉河、滋河、沙河、鴨兒河、唐河,入易水,又至雄縣瓦濟河經流東沽港,西流入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