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山舊《縣志》「在縣南三十里,下有天門寺。」 梯子嶺在縣東南十五里。
平岡山,《晉紀》:「段遼為石虎所敗,奔平岡山。」 龍門山,《方輿紀要》:「龍門山,在縣東六十里,有黃崖洞,懸泉如瀑布。」
驚羅山,《長安客話》:「縣東有地名驚羅山,厓間有石門二扇,然不可開,聽之內有潺湲水聲。」 仙洞,《燕山叢錄》:「縣北有仙洞,其深莫測,內有天然石佛五軀,又有五色石,竦拔如筍,洞口有橋,人顧其下深險,不敢渡。」
鳳山:《舊志》:縣西北十五里。下有石佛寺,元建大峪錐山。《方輿紀要》:大峪錐山在縣北。
九莊嶺,《方輿紀要》:「在縣北三十里。」
冶山,《昌平山水記》:「縣東北八里為冶山,上有塔,有石洞深邃,水四時不竭。東有丱洞,昔人淘金址尚存。」
香陘山,《水經注》:「香陘山上悉生槁本香,世故名焉。」
濡河《水經注》:濡河東出峽,入安州界,東南流,逕漁陽白檀縣故城。《地理志》曰:「濡水出縣北蠻中。」 漢景帝詔李廣曰:「將軍其帥師東轅,弭節白檀者也。」
要水,《水經注》:「要水出塞外,三川並導,謂之大要水。東南流,逕要陽縣故城東,本都尉治,王莽更之曰要術矣。」
渤海泉《舊志》:「在縣東三十里。泉涌如珠,時有雲氣。」
聖水泉,《長安客話》:「密雲山不出泉,惟縣南十里山麓有二泉相踰,僅數尺,匯為一流,稱聖水泉,山亦因以名泉上有初月亭。」
鮑丘水,《水經注》:出禦彝北塞中,南流逕九莊嶺東,俗謂之大榆河。又南逕傂溪縣故城東,王莽更之曰「敦德也。」
石匣、龍潭《昌平山水記》:「縣東北六十里為石匣城,石匣東南渡潮河十五里為石盆谷,有龍潭,潭上石如盆形,水懸崖而下,入於潭,潭外為盆水,從潭面歷盆抵峽而下數里,入於潮河,有龍宅焉,其深無底,潭中有石門,水淺則見,土人曰:龍所從出入也。」 上有廟。距縣東北五十里道人溪。《方輿紀要》:「道人溪,在縣東北」 ,源發龍門,流經縣界,入於潮河。
密雲河《吳文恪公集》:「密雲河本白河上流,自牛闌山而下,與潮河交會。初,薊遼總督駐密雲,從通州至牛闌山,以車轉餉,勞費特甚。嘉靖中,總督劉燾發卒濬潮河川水達通州,用小舟轉粟,直抵密鎮矣。」《水部備考》:「密雲運道,即白河上流,運密雲官軍餉者也。嘉靖三十四年,自密雲城西楊家莊地方,築塞新口,疏通舊道,令白河與潮河合流至牛欄山,水勢甚大,故通州漕糧得抵密城下。」〈以上俱密雲縣界內《山川》。〉
栲栳山。《懷柔舊志》:「栲栳山在縣東南九十里,山前有雲巖寺」,又有堂寺。黍谷山,《明一統志》:「在懷柔東四十里,跨密雲縣界,亦名燕谷山。」《劉向別錄》:「燕有黍谷,地美而寒,不生五穀。鄒子居之,吹律有溫氣。」至《論衡》:「燕有谷氣,寒不生五穀。鄒衍吹律致氣,既寒,更為溫熱以種黍,黍生豐熟,到今名之曰黍谷。」《昌平山水記》:「黍谷亦謂之寒谷。」《吳越春秋》:「北過寒谷。」左思賦「寒谷豐黍,吹律以暖之」,是也。山有風洞,洞口風氣凜烈,盛夏人不敢入。鄒衍廟在山上。金鐙山。《懷柔舊志》:縣東北二十里有金鐙山,山頂夜常有光,因建金鐙寺。
象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山形如象。
紅蠃山《明一統志》:「在縣北二十里,高二百仞,下有潭,潭中嘗有二蠃,色殷紅,夕吐光燄,土人異之,因以名山。」 《金史》:「溫陽有蠃山、漵水、兔耳山、紅石山。」 《懷柔舊志》:「在縣西北三里,山頂有石泉,瑩潔如玉,一名玉泉山。」
石塘山,《昌平山水記》:「縣西三里為石塘山,有大工則採石焉,設工部廠。」
丫髻山《昌平山水記》:「縣東南九十里有丫髻山,二峰高聳,上有碧霞元君祠。天啟七年,巡按御史倪文煥請建太監魏忠賢生祠於此,賜名崇功祠,未成而忠賢敗。」
《神山縣志》:「縣東北二十里有神山。」
白河,潮河,《昌平山水記》:「縣東七里為白河,又東十五里為潮河。」
小泉河鴈溪《縣志》:「縣東三里有小泉河,又東五里有鴈溪,俱流入白河。」
珍珠泉,《長安客話》:「紅蠃山有泉一線,以珍珠名,其水湧如噴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