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4 (1700-1725).djvu/6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良鄉縣儒學 在縣東南。明洪武五年建。正統十二年重修。以來,迄今廟殿、齋廡、各門、各祠大概粗備。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復行修葺云。

固安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洪武三年建,八年增修。成化九年,教諭郁珍疏請移建,制度一新,又相繼修葺,益雅稱之。凡公署、祭器暨諸書史典籍無不備。崇禎三年,知縣秦士奇刱濬二井,引泉入泮池,源源不竭,迄今依然。

永清縣儒學 舊在縣治西南。金明昌元年,前啜里軍都押司官蕭薩八建。明洪武六年,知縣盛本初重修。永樂六年,知縣王居敬復修。成化四年,被河水傾倒。教諭馬文、生員趙亮等奏准遷於縣治南。知縣許健創修,迄今。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縣丁棅重修。康熙九年,知縣連

應鄭復葺。十五年,知縣萬一鼒修建殿廡、牌坊、櫺星門。二十三年,復加修理,煥然一新。

東安縣儒學 「在縣治西。唐開元建。元中統四年,改縣為州,陞為州學。至正二十三年,因渾河水患,移於州治東。明洪武二年,又改州為縣,遂為縣學。三年,復以水患,隨縣遷於張李店」 ,即今學也。宣德五年重修。天順七年重修。舊

先師有塑像,嘉靖十年,承制易以木主,改稱「至聖先師孔子神位。」 撤像《祭文》,知縣韓襄所作,有

「德出帝王上,固不假爵而榮;神與造化遊,亦不依形而立」 之句。隆慶五年,知縣王邦直重修啟聖祠及兩廡。

皇清康熙十三年,教諭王夢明捐俸改修,每廡五間。

修戟門兼修築屏壁於舊泮池前。

金臺書院 在東安縣城內三官廟西。明萬曆四十六年,知縣陸燧建。

香河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洪武四年建。正統元年重修,萬曆二十一年重修。

皇清康熙三年,復為重修,煥然廟貌,迄今整固。

通州儒學 在州治西。元大德二年,知州趙居禮建。明永樂十四年重修。正統成化年重修。弘治年修建櫺星門迨。

皇清康熙十一年,悉更新之。十八年,地震倒塌幾盡。

二十三年,逐一修葺,規模復整。

三河縣儒學 在縣治西南,金泰和間建,明宣德元年重修。迄

皇清康熙十三年,又重修落成。十八年地震,盡倒二

十三年,復行修葺,依然舊觀。

武清縣儒學 舊在白河西丘家莊。明洪武初,因水患遷於縣治之東北隅,即元帥府家廟也。嘉靖十六年,改遷於縣治之南。隆慶三年重建。

文廟。萬曆二年、遷明倫堂於

文廟之西北。九年增修壯麗。十二年,戟門前修一

泮池益顯規模

皇清康熙九年,本邑都諫垣趙之符、教諭李衷繡貢。

生李可楨共新堂祠樓門。十二年,知縣鄧欽楨捐俸入重修「聚魁樓」 ,迄今鉅觀。

寶坻縣儒學 在縣治東北隅。元至正二年間創建。明洪武、成化、弘治、嘉靖以下節修不一,及

皇清四十年來,踵而葺之,規模日整。至康熙二十三

年。復加綢繆,瞻仰乃肅。

昌平州儒學 在州治東。元時為昌平縣學。明正德三年,始陞州學。歷至

皇清順治十四年修之。康熙三年、十一年,又疊修之。

規模大備,煥然異昔,迄今甚壯觀瞻。

諫議書院 在昌平縣西南五里。元泰定間,為唐諫議大夫劉蕡建設山長主之。

順義縣儒學 在縣治西南。創自金,至明洪武重修。歷寖傾圮,聊存舊址。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細加整理,氣象一新。

密雲縣儒學 在舊城鼓樓東。唐貞觀十一年創建,元至元間重修。明洪武十一年重修,歷至

皇清順治九年重修,規制整備,迄今一一堅固。

武學 在文學西,原係「旗纛廟」 ,明洪武五年改。

皇清順治二年,裁併《文學》。

懷柔縣儒學 在縣治西。正殿在學西,明成化庚寅重修,修撰王華撰《記》。萬曆二十二年,知縣蔣守浩創鑿泮池,至

《皇清》,規模猶整。

涿州儒學 在州治西南,創於唐建中間,金、元因之。明洪武初,更新之,歲久浸敝,知州朱巽、張遜相繼修葺。嗣是而後,重修者不一,至今稱「巍煥焉。」

社學 在州治南,成化間,知州張遜建《歷》

皇清順治庚子又修之。

房山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儒林坊,創於元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