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市 》漢名「安次修市」 ,在古縣。
行市 漢立縣在此,至遼時移耿就橋。
「飛空故里 」 即僊莊,在安次縣南九十里。一說在半截河之南。
馬莊 在縣治西十五里。遼人牧馬之所,今「馬子莊。」
尼姑口 ,何承矩言:「自淘河至尼姑口,屈曲百二三十里,天設險阻,真地利也。昔人講水戰之地,大為要害。」
印臺 一名「砥柱臺」 ,在縣南東沾港半截河之西。北接九河,南連大海。
省抑宮 在安次南,遼會同中建,以禁妃嬪之有犯者。繚以高墉,錮以重鎖,置契丹軍千人以守之。元至元六年,囚后於東安州,是也。今名「皇后店。」 初為安次之邊防,今屬武清縣境。
待清樓 在安次北王禮村渾河東岸。元皇慶元年建,常駐此。修決河防,行勞工禮。
二士樓 在行市南,宋楊存勖、周伯藎二士講讀之所,有「志欲靖蕩中原,聞元已入承大統,棄業而遯,不知所終。」 其樓相傳為元人所毀。《香河縣》。
晉王莊 在縣北十五里。世傳李晉王克用率眾歸唐,明宗給地一區,即此。
古城 ,在縣北五里。唐太宗東征,築以屯兵。今存遺址,猶高五尺。
義井 在縣東五里。世傳本莊苦無水,唐太宗征高麗至此,軍馬渴甚,突然見井及二石槽,槽水清且甘,足一軍用,至今賴之。其槽一名「天槽」 ,一名「地槽。」
香河 在縣東里許,俗名「長溝。」 雖盛暑時,掬之覺有微馨,邑之名由此。
鐵佛堂 ,在縣東南十六里,舊有《鐵佛像》,極高大。鄉人夢欲別去,因以鐵索繫佛手,其佛遂之東光。彼處缺一手,此處僅存一手。
香城塔 在縣南二十里。
白塔 在縣東北二里
百家灣 在縣北五里。俗傳舊有一村,聚姓百家,一家陰行善事,夜夢神人謂是村誤吞龍魚,村東石獅眼紅,「村當為沼,汝宜速避。」 人以為妄,有好事者以紅脂塗獅眼紿之,夫婦亟徙去。有頃,黑霧四塞,村果陷,故名百家灣。形如半璧,深不可測。至今晦冥猶聞雞犬聲。《一統志》云:「雲霧四起,常聞有雞犬之聲者。」 即此也。
通州
平谷城 ,在州北。漢舊縣,屬漁陽。
安樂城 ,在州西北。漢舊縣。見杜氏《通典》及《方輿勝覽》。
古城 在州東八里甘棠鄉。周匝四里。相傳為前朝駐兵處,即漢潞縣故址。
燃燈佛塔 《景物略》曰:「古有曰佑聖教寺者,今通州學宮也。宮牆外片地,故塔存焉。塔級十三,高二百八十尺,圍百四尺,中空供燃燈。古佛塔今剝盡,所存膚寸,則金碧琉璃也。今人自謂曰『文巧已然。此古塔工花紋,妍色澤,後人實莫及。佛,石佛也,石面亦剝盡,復存其坏未裝時,塔有碣,楷書續續字間存。周某號幾年』」 ,矜古者相譁淆,曰「成周也。」 佛法入中國,先漢明帝時殆三四百年,不知此北朝後周宇文氏也。成周無建號,亦無今楷書。塔別存石一方,唐貞觀某年尉遲敬德修。又一方,元至德某年篤烈圖述再修。塔頂一鐵箭貫之,傳為金將楊彥升射者。天氣清霽,塔影飛五里外,現白河,水面蠕蠕搖搖然,而旁近河乃無影。
通潞亭 在州東南,王莽置。
《崔氏園亭 》原屬漷縣南小安村,相傳邑人崔禮仕金為四鄉教授,金亡隱居於此。
晾鷹臺 原屬漷縣西南二十五里,高十數丈,周圍一頃,上有石碑,「元主駐蹕處。」
將臺 有三:二在州西土阜,高半里,廣方半里。明洪武初,徐達師至通州,築臺駐軍。或曰「唐薛仁貴征遼駐軍。一在城北,通京師東直門中路,俗傳慕容氏拜將臺。」
虛糧臺 在甘棠鄉堤子里,有臺十餘座。相傳趙德鈞拒契丹,因軍中乏糧,築此臺以張聲勢。長城岡 ,在城北二三里許,俗傳秦蒙恬所築長城遺址,恐非。
牧羊臺 在州城南。詳見《飲羊河》。
沙墩 在城南,沙如山阜,亙古不散。
乾水門 ,在舊城西門迤北,門已砌塞,門外有額書「成治門」 三字,今作火藥局。
倒馬坡 在城北安德鄉。相傳明都司平安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