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處
海子 在德安鄉,水闊頃餘,相傳「平都司馬」 陷於此。
神潛故宮 在城南二十里,遼后妃從獵行宮也。遺址尚存。
放鷹臺 在城西四里。相傳遼主遊獵所築,遺址尚存。
覓子店塔 。在城東南二十里。始建莫考。塔下有泉通海,僧欲募甎修塔鎮之,未就。《隆禧觀碑 》。在大都東南數里,漷州地。漷州本漢泉州。
《通惠河碑 》元翰林歐陽元文碑略「首導昌平白浮之水,次緒太行西山之麓,會馬眼等諸泉,瀦為七里河,東流入自城西水門,匯集成潭。又東並宮牆,環大內之左,合金水河南流,東至潞水之陽,南會白河,又南會直沽入海。凡三百里,是為通惠河。置閘二十有四,延祐中,易木以石云。」
南臺 在舊城南關,土阜寬平如臺。
「獨秀」 園亭 在州北二里。遼司徒郭世珍建,今廢。
新店石閘 在州西南二十五里。今廢。
柳林 在州西。元主於至元十八年如漷州,又如柳林。自後建行宮於柳林,為遊畋之地。棗林 ,在州西北。元至正十八年,山東賊毛貴攻漷縣,至棗林,遂掠柳林。
長城 ,在州東北一里。南抵武清,北接通郡,即「長堤」 之異名也。
下店 在潞河東
三河縣
英城 ,在縣西北三十里,耶律英公城也。古城 在縣東三里。
明道堂 在儒學內,金時建。元因舊址改為講堂,今為「明倫堂。」
武清縣
泉州城 ,在縣東南四十里。元順帝嘗幸此,遺址尚存。
始皇堤 在縣西三里,延袤數百里,相傳長城遺址。
元帥府 在縣治東,即武清衛,今廢。
帥府家廟 在縣東南隅。明改為儒學。嘉靖十六年,知縣趙公輔遷學於縣治之南。嘉靖二十二年,霸州兵備副使楊大章復遷於城。舊學宮毀於城外,學田入豪右。舊《志》之失也,從茲始矣。甘泉 在縣治內,泉水多苦,惟舊學隆興寺、城隍廟、龍王廟四泉皆甘,而學泉為最。今舊學廢泉涸,今止存龍王廟泉,餘俱廢。
田村塔 在縣東北五里,即今「白家屯塔」 是也。古城 在縣東十里,即今舊縣。
三角淀 在縣南八十里,舊有城池,雲霧朦朧,漁人每見城形四起,城門宛然。
寶坻縣
梁城 在縣東南一百四十里。梁劉仁恭築,即今梁城鎮。
秦城 在縣南十里。內有舍利塔。金大定十年重建。《志》云:「前大安時建。」
紅心堤 在縣東南二十里。秦始皇所築以望海,長百餘里,雖海水盛,潮不沒,亦奇觀也。歇馬臺 在縣南五里。相傳金章宗駐蹕處。義井 在縣治前,今廢。
蘆臺軍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後唐同光中,劉守光、劉守文相拒所置。天祐十年,晉王拔之,有臺一座,俗名「將臺。」
淤泥河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唐將羅士信征遼,高開道失陷於此。
糧河 在縣南五里,古運河故道也。元世祖以越海不便,塞之。今河形尚存。
舊縣治 ,在縣東門內大覺寺處。金大定十二年,王。創,後遷今所,鹽使司 乃後唐榷鹽院也,故址即今儒學。《透靈碑》 在廣濟寺,遼重熙五年立。
朝霞寺 舊有《朝霞晚照》之景,今廢。縣西「朝霞寺」 ,非其故址也。
馬跑泉 在北塘口海堤北,有泉泓然如馬跑狀。土民曰:「唐王出兵至此,人馬皆渴,眾水鹹鹵不可食。馬跑地,得泉甘美,異於他水。泉雖一勺,挹之不窮。」 至今居民遠近胥取資焉。
海口雙臺 在北塘口。明崇禎間建。登臺眺望,風濤浩瀚,煙波無際,洵宇內大觀。
昌平州
軍都城 ,在州東南四十五里。漢縣,元魏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