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6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大興新志》:「駙馬都尉鞏永固墓,在永定門外。」

《帝京景物略》:「永定門外五里胡家村,產促織,善𩰚勝 他產。」

《明一統志》:「崇寧觀在府南一十里。」

《明一統志》:「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里,舊為下馬飛放 泊,內有按鷹臺。永樂十二年增廣其地,周一萬八千 六百六十丈,中有海子三,以禁城北有海子,故別名 南海子。」

《混一方輿勝覽》:「下馬飛放泊,在大興縣正南,廣四十 頃。北城店飛放泊、黃埃店飛放泊,俱廣三十頃。」 《可齋筆記》:「南海子距城南二十里,方百六十里,闢四 門,繚以崇墉,中有水泉二處,獐鹿雉兔不可以數計。 籍戶千餘守視,每獵則海戶合圍,縱騎士馳射於中, 所以訓武也。」

《大政記》:「南苑方一百六十里,苑中有按鷹臺,臺傍有 三海子,皆元之舊也。國朝闢四門,繚以周垣,設海戶 千人守視。自永樂定都以來,歲時蒐獵於此。」

《帝京景物略》:「城南二十里,有囿曰南海子,方一百六 十里,中有殿,殿傍晾鷹臺,臺臨三海子,築七十二橋 以渡,元之舊也。西北隅,歲清明日,蟻集成丘,中一丘 高丈,旁三四丘亦數尺,竟日乃散去,土人目為螞蟻 墳。西牆有沙岡,歲歲增長,高三四丈,土人曰『沙龍』。」 《春明夢餘錄》:「采育,古安次縣采魏里也。明初為上林 苑」,改名蕃育署,而人仍呼「采育」,合新舊而名之也。去 都城七十里。

《耳譚》蕃育署有良牧,林衡嘉蔬,所謂「外光祿」也。統於 上林苑,署即皇莊,不隸京府,乃勝國時沙漠地。永樂 二年移山東西民填之。有恆產,無恆賦,但以三畜為 賦。計營五十八。舊有鵝鴨城。

《帝京景物略》:「采育東南二十里,有阜高一丈,廣三四 十尺,曰聚燕臺。歲秋社,燕辭巢日,必各將其雛數千 百聚此臺,呢喃一二日,然後分翔而去。」

《明一統志》:「匏瓜亭在府南一十里,元趙參謀別墅。」 《帝京景物略》:「右安門外南十里草橋,唐時有萬福寺, 寺廢而橋存。天啟間,建碧霞元君廟。其北土近泉,宜 花,居人以種花為業,冬則蘊火暄之,十月中旬,牡丹 已進御矣。橋去豐臺十里,中多亭館,元廉右丞之『萬 柳堂,趙參謀之『匏瓜亭、栗院使之玩芳亭,要在彌望 間』』」,然莫詳其處矣。

《燕都游覽志》:「草橋,眾水所歸,種水田者資以為利。十 里居民皆蒔花為業,有蓮池,香聞數里,牡丹芍藥,栽 如稻麻。然諸花悉備,獨不能養蘭,惟萬明寺有蘭數 本。」

《長安可游記》:「燕地苦寒,江南群芳不可易得,即有攜 種至者,僅可置盆盎中為几席玩。其有進御者,皆為 火迫而發,日月朝夕之艷,無經歲計也。」

《明一統志》:「拜郊臺在府西南七里。金大定間,拜天於 此。」

《明一統志》:「鈞魚臺在府西花園村,臺下有泉,涌出為 池,其水至冬不竭,相傳金人王鬱隱此。」

問《次齋集》:「西郊有地名鈞魚臺,是金主游幸處。」 《春明夢餘錄》:「今右安門外西南,泉源涌出為草橋河, 接連豐臺,為京師養花之所。元人園亭皆在於此。」 《析津日記》:「芍藥之盛,舊數揚州劉貢父譜三十一品, 孔常父譜三十三品,王通叟譜三十九品,亦云瑰麗 之觀矣。今揚州遺種絕少,而京師豐臺連畦接畛,倚 擔市者」日萬餘莖。惜無好事者圖而譜之。「豐臺」之名, 不知所始,詢之土人,并無臺也。

《明一統志》:「燕角樓在府西南一十五里,遼建,今其地 猶名燕角。」

《方輿紀要》:「陰鄉廢縣,在府西南二十五里。漢置陰鄉 縣,屬廣陽國。後漢省。其遺址,俗謂之籠火城。唐武德 三年,竇建德遣將高士興擊羅藝於幽州,不克,退軍 籠火城。藝襲擊,大敗之。未幾,復敗建德軍於籠火城, 是也。」

《方輿紀要》:「安禮砦在府西南。宋太宗時,宋琪言:安禮 砦東瞰燕城,纔及一舍,此周德威取燕之路也。」 《帝京景物略》:「杭州上天竺觀音大士像,晉天福中,僧 道翊見瑞光發澗,得奇木刻之。後漢乾祐年,僧從勳 自洛陽奉佛舍利安大士頂。至宋建炎四年,兀朮入 臨安,高宗遜於海。兀朮聞知佛像所在,遂與玉帛圖 籍盡」航而北。僧智完率徒以從,至燕,舍都城西南五 里之玉河鄉,建寺奉之,北觀音寺也。「天順壬午,土人 權五修之。成化丁酉,僧德顯又修之」,因得石。土中乃 金大定十七年所刻,載天會七年梁王徙像事甚悉。 今寺中所奉,又非晉像矣。寺有成化二十三年學士 程敏政《碑記》。

程敏政《重建觀音寺記略》:「都城西南五里許,曰玉河 鄉池水村,中有古剎曰觀音寺。天順壬午,鄉之人曰 權五,延釋恩祥重作之,未就而祥逝。越十年,成化丁 酉,而祥之徒德顯,始繼其師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