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6 (1700-1725).djvu/1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北入,灌田歲二千頃,凡所封地百餘萬畝。至景元三 年辛酉,詔書以民食轉廣,陸發不贍,遣謁者樊晨更 制水門,限田千頃,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頃,出給郡 縣。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頃。」水流乘車箱渠自薊西 北,逕昌平,東盡漁陽潞縣,凡所潤合四五百里,所灌 田萬有餘頃。高下孔濟,源隰底平,疏之斯溉,決之斯 散,導渠口以為濤門,灑滮池以為甘澤,施加於當時, 敷被於後世。晉元康四年,君少子驍騎將軍平鄉侯 弘受命使持節監幽州諸軍事,領護烏丸校尉寧朔 將軍,遏立積三十六載。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毀 損四分之三,乘北岸四十餘丈,上渠車箱,所在漫溢。 追惟前立遏之勳,親臨山川,指授規略。命司馬關內 侯逄惲內外將士二千人,起長岸,立石渠,修立遏,治 水門。門廣四丈,立水遏五尺,興復載利,通塞之宜,準 遵舊制,凡用工四萬有餘焉。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 繈負而趨事者,蓋數千人。《詩》載「經始,勿亟」,《易》稱「民忘 其勞」,斯之謂乎。於是二府文武之士,感秦國思鄭渠 之績,魏人置豹祀之義。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元康 五年十月十一日,刊石立表,以記勳烈,并記遏制度, 永為後式焉。

《北齊書》本傳:「斛律羨轉使持節、都督幽、平、營、東燕六 州諸軍事、幽州刺史,導高梁水,北合易京,東會於潞, 因以灌田。邊儲歲積,轉漕用省,公私獲利焉。」

《遼史景宗本紀》:「遼乾亨元年七月,耶律沙等及宋兵 戰於高梁河,小郤,耶律休哥、斜軫橫擊,大敗之。」 《金史》承安三年,命勿毀高梁河閘,從民灌溉。

《元史文宗本紀》:「至順三年三月,以帝師泛舟於高梁 河,調衛士三百挽舟。」

《世祖本紀》:「至元七年,建大護國仁王寺於高梁河。十 一年三月,寺成。十六年八月,置大護國仁王寺總管 府。二十二年正月,發諸衛軍六千八百人,給護國寺 修造。」

《成宗本紀》。「大德五年正月。奉安昭睿順聖皇后御容 於護國仁王寺。」

《泰定帝本紀》:「至治三年十一月,敕會福院奉北安王 那木罕像於高梁河寺。」

《燕都游覽志》:「巡河廠在高梁橋稍西門外臨流,內環 以渚水,東西兩軒,東可待月,西則諸山濃黛涵浴水 光中,中貴多於此游觀。」

廣通寺,在巡河廠北。崇基若一,岡阜累級而升。寺門 前繚以短垣,寺四角有高樓,可以眺望,亦春遊一勝 地。

《淥水亭雜識》:「『廣通寺,元之法王寺也。內有二碑,皆嘉 靖中大學士華亭徐階所撰,餘姚李本書,成國公朱 希忠篆額。碑稱寺係至元間本剎住持貴吉祥建,至 明更額廣通』。內官監太監田用、御馬監太監梁經修 之。《燕都游覽志》謂崇基若岡阜,累級而升,今去周行 止二三尺耳。」

《燕都游覽志》:「極樂寺門外有二柳,高拂天,長條委地, 可掃馬蹄。寺中有松,亦佳。」

《瀟碧堂集》:「極樂寺去高梁橋三里,馬行濃綠中若張 蓋。殿前有松數株,松身鮮翠,嫩黃斑剝,若大魚鱗,可 七八圍。」

《燕都游覽志》:「寺臨水有垂楊,婀娜甚,殿前四松遮蔭, 不見一人。寺左國花堂,花已凋殘,惟存故畦耳。堂左 有三層樓,望西山惜樹封之。」

《春明夢餘錄》:「寺成化中建,中有牡丹園,春日游屐恆 滿。園有高樓,萬曆壬辰進士曠鳴鸞欲登之,寺僧辭 以久扃不便開,曠不聽。甫登樓,火發,曠與樓俱燼。」 《寓林集》:「大真覺寺,在極樂寺西,內有金剛座,上置五 小座,藏如來金身。永樂間,西域中印土僧所獻,規製 前此未有也。」

《緱山集》:「真覺寺浮圖,高五六丈許,而上為塔,五方陟 其頂,山林城市之勝收焉。」

《燕都游覽志》:「真覺寺原名正覺寺」,乃蒙古人所建。寺 後一塔甚高,名「金剛寶座」,從暗竇中左右入蝸,旋以 躋於顛,為平臺,臺上湧小塔五座,內藏如來金身金 剛。座之左偏又一浮屠,傳是憲宗皇帝生葬衣冠處。 前臨橋,橋臨大道,夾道長楊,綠陰如幕,清流映帶,尢 可取也。

《帝京景物略》:「成祖文皇帝時,西番板的達來貢金佛 五軀、金剛寶座規式,詔封大國師,賜金印,建寺居之, 寺賜名真覺。成化九年,詔寺準中印度式建寶座,累 石臺五丈,藏級於壁,左右蝸旋而上,頂平為臺,列塔 五,各二丈。塔刻梵字:『梵寶、梵華。塔前有成化御製碑』。」 《析津日記》:「真覺寺塔規制特奇。寺有姚夔碑記,稱永 樂中,國師五明板的達召見於武英殿,帝與語,悅之, 為造寺石臺」,則成化九年所建也。

《燕都游覽志》:「嘉興觀在阜成門稍北而西逕路,兩旁 多樹。自此至雙峰寺,北通白石橋。觀有小閣絕高,西 即利瑪竇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