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6 (1700-1725).djvu/3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州五閘,每閘合設船二十艘。」從之。

六年四月,設北京通州、「惠河、慶豐、平津、澄清、通流、普 濟」六閘。每閘置官一員。

《名勝志》:文丞相祠,國初北平按察司副使劉崧立。按 《春明夢餘錄》:「永樂六年,太常博士劉履節奉命正祀 典,謂天祥忠於宋室,而燕京乃其死節之所,請祠祀。 從之。祠堂三楹,前為門,又前為大門。祠之西為懷忠 會館,江右士夫歲時集會於此,以祭公者也。」

《成祖實錄》:「七年六月,固安縣渾河決賀家口,傷禾稼。 命工部亟遣官修築。」

《獻徵錄》:「永樂七年,仁孝皇后尚未葬,成祖擇壽陵久 未得吉壤,禮部尚書趙羾,以江西術士廖均卿至昌 平縣,遍閱諸山,得縣東黃土山。成祖即日臨視,封天 壽山,命武義伯王通董役,授均卿官。」

《水東日記》:寧陽人王賢,少遇異人相之,當官三品,乃 授以青囊書,遂精其術。永樂七年,成祖卜壽陵,有司 以賢應命。於昌平東北十八里選得吉壤,舊名「東榨 子。山。陵成,封曰『天壽』。」賢後累官至順天府尹。

《成祖實錄》。「永樂七年七月,修通州衛倉。」

永樂八年正月,塞古北口小關及大關外門,僅通一 人一騎。

永樂八年二月,車駕次龍虎臺,遣行在太常寺少卿 朱焯「祭居庸山川。」

十年五月,浚北京通流等四閘河道,共一萬七百三 十丈。

《保定縣志》:「十一年大水為災。」

十三年二月,設「北京通州左右衛、神武中衛、定邊、武 清五衛倉。」

《成祖實錄》:「永樂十三年十月,上獵近郊,經白河之上, 顧侍臣曰:『朕昔靖難時,嘗冬月欲渡此河,甫至河而 冰合,遂濟師。當時亦豈計有今日,神明之相未嘗忘 也。遂親為文,遣都督譚廣以特牲祭河』。」

《保定縣志》,十五年各處報有「年。」

《文安縣志》:「十五年秋,大有年。」

《成祖實錄》。「永樂十五年閏五月,修固安縣孫家口隄。 十月,修通州城東白河、富河。」

十八年夏六月,大水。

《仁宗實錄》,洪熙元年三月,命諸司在北京者,仍加「行 在」二字。

昌平《山水記》。十三陵制,獻陵最樸,景陵次之。洪熙元 年五月,上疾大漸,遺詔有曰:「朕臨御日淺,恩澤未浹 於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是日上崩,皇太 子即皇帝位。及營仁宗皇帝山陵。上諭尚書蹇義、夏 原吉等曰:「國家以四海之富葬其親,豈惜勞費。然古 之帝王皆從儉制。孝子思保其親之體魄於久遠者, 亦不欲厚葬。秦漢之事,足為明鑒。況皇考遺詔,天下 所共知。今建山陵,宜遵先志。」義等對曰:「聖見高遠,發 於孝思,誠萬世之利。」於是命成山侯王通、工部尚書 黃福總其事,其制度皆上所規畫也。

《仁宗實錄》,洪熙元年七月,水決蘆溝橋東狼窩口岸 一百餘丈,命行後軍都督府行部發軍民修築。 《宣宗實錄》,宣德元年五月,立故少師榮國公姚廣孝 神道碑。初,廣孝卒,太宗皇帝親製碑文,命有司營葬, 并樹碑。神道碑已具而文未刻。至是,其養子繼以請, 上出永樂中御製文付之曰:「其即刻碑,以成皇祖嘉 念功」《臣之志》。今在房山縣東北四十里

《大城縣志》:「宣德元年地震。」

《明朝典彙》:宣德二年二月,遣順天府官祭宋丞相文 天祥歲「為例,仲春、仲秋,有司陳設爵三、果五、帛一、羊 一、豕一。祝文曰:『皇帝遣順天府尹某致祭于宋丞相 信國公曰:『卿昔宋臣,以身殉國,忠義大節,炳若日星, 時維仲』』」春秋庸伸常祀。卿其有知。尚享之。

《宣宗實錄》:「宣德三年六月,渾河水溢,衝決蘆溝河隄 百餘丈。行在工部奏聞,上命併力用工。二月,修蘆溝 橋凌水所決河口。」

《文安縣志》:「宣德三年夏六月,大水。」

《大城縣志》:「三年大水。」

《宣宗實錄》,「『宣德三年七月,順天府三河縣奏,本縣錯 橋,東通遼海,西達京師。今年五月霖雨,山水暴漲,壞 橋,甃石皆缺,驛使往來不便。乞撥軍夫工匠,於華山 石廠取石修砌,庶幾可成』。從之。」

宣德三年七月,命通州修白河、富河橋梁。八月,車駕 發京師,渡潞河,駐蹕虹橋。

三年八月丁未,車駕發京師。戊申,駐蹕三河縣東之 草橋。命行在工部侍郎許廓修居庸關城及水門。 九月,上駐蹕薊州西五里橋,進州官,諭之曰:「此漢漁 陽郡也。昔張堪為政,民有《樂不可支》之歌,流傳至今。 古今人才不相遠,爾曹勉之。」

十一月,命太師、英國公張輔等撥軍修治「南海子周 垣橋道。」

《燕都游覽志》:永樂間,有周恩得以王元帥法顯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