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6 (1700-1725).djvu/4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濬之,深至七丈,通引白河,則漕船可直達京城,諸閘 可以盡罷,此永久之利,然未易議也。為今之計,惟應 修濬河閘。然從通流閘經二水門、南浦、上橋、廣利三 閘,皆衢市闤闠中,不便轉運。從溫泥河濱舊小河廢 堰西,不一里至堰水小壩。誠修築之,令通普濟閘,則 徑易,可省四閘、兩關轉般之難。」上命即以來春興工。 十一月,禮部尚書桂萼上疏稱修通惠河不便,請改 修三里河。

桂文襄公《奏議》:「大通橋河,源出自昌平州神山泉,南 會一畝、馬眼二泉,繞出甕山,復匯七里濼,即今之西 湖。東入都城西水門,貫積水潭,即今之海子。又東至 月橋,入內府,南出都城東水門,過大通橋,又東五十 餘里,至通州入白河。此河元郭守敬由古水道開濬, 非自守敬創始。蓋西山諸水由皇城東出,每當山水 泛漲,由此而洩,引之入白河,以濟漕運,故置閘以時 啟閉,初非為行舟設也。」成化十二年,平江伯陳銳不 察其故,建言修復。憲宗皇帝命戶部左侍郎翁世資、 工部左侍郎王詔挑濬,仍濬西湖諸泉,以益水勢,可 放運船千餘,直扺大通橋下。既而水急岸狹,船不可 泊,未幾即耗,船退幾不能全,遂不復行。正德七八年 亦嘗挑濬,竟無成功。蓋京師之地,西北高峻,自大通 橋下視通州,勢若建瓴,而強為之,未免有害,非徒無 益而已。

《世宗實錄》。上以桂萼疏示大學士楊一清、張璁,一清 言:「通惠河因舊閘行轉般之法,可以省運軍之力,宜 斷行之。」璁亦言:「通州河道經元郭守敬修濬,今閘壩 具存。臣聞京城至通州五十里,地形高下纔五十尺, 以五十里之遠近攤五十尺之高下,無所不可。濬甕 山濼以蓄西山諸水,引神山泉以合下流之歸紆迴 以順其地形,因時以謹其濬治,此一勞而永逸計也。」 成化十二年,平江伯陳銳建議開修北河。憲宗皇帝 命大臣督理,而河道已通,運船已至城外。適有黑眚 之異,惑於訛言,遂止,識者恨之。今欲開修北河,因仍 舊道,誠易易耳。況一舟之運,約當十車。每年運船已 到,則令剝運新糧,未到,則令剝運通「州積糧,庶京師 充實,永無意外之患矣。」上深然璁言。至七年十二月, 通惠河成,糧運既至者一百九十九萬三千八百有 奇,省腳價銀十一萬三千三百餘兩,當扣除入戶部。 吳仲以運軍罷敝,請暫給三分之一,俟一二年後,并 減歲運加耗,以寬窮民,庶軍民兩受其惠。戶部覆請, 報可。三月,告成功,上登舟觀之。

《良鄉縣志》:「六年蝗。」《霸州志》:「蝗旱。」

《遵化舊志》:「六年地震。」

《豐潤縣志》:「六年地震,有聲如雷,形勢閃蕩,如舟在浪 中。官民牆屋傾頹數多。」

《稗史彙編》:嘉靖六年六月「十九日,京師雨錢,惟軍職 官屋上為多。」

《昌平州志》:「七年大旱。」

《文安縣志》:「八年夏五月隕霜。」《大城縣志》同

《香河縣志》:「八年十月,軍餘牛文家園中桃樹花開如 春時。」

《良鄉縣志》:「九年大水。」

《霸州志》:「九年夏旱,秋大水。」

《保定縣志》:「九年大水。」

《國朝典彙》:「嘉靖十年三月,歷代帝王廟成。先是中允 廖道南請撤靈濟宮神,改設帝王廟。禮部以所在窄 隘,宜擇地別建。於是工部相度阜成門內保安寺故 址,舊為官地,改置神武後衛,地勢整潔,且通西壇,可 鼎新之。」詔可。遣工部侍郎錢如京督工。工完,上親詣 廟祭。

《皇都水利考》:「嘉靖十年,命工部郎中陸時雍修蘆溝 河,以支流導入於海。」

《保定縣志》:「十年大水。」

《文安縣志》:「十年秋大水,免田租之半。」《霸州大城志》同。 《東安縣志》:「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夜四鼓,星隕如雨, 蝗旱民疫。」

《密雲縣志》:「十一年,星隕如雨,自東而西。」

《三河縣志》:「十一年十月初十日夜地震,縣西夏店尤 甚,民房垣俱倒。」

十二年冬十月,星隕如雨。

《文安縣志》:「十二年饑,命有司賑之。」

《國朝典彙》:「憲廟十三妃,始同為一墓。嘉靖十三年,以 古世婦御妻皆九宜九妃為一墓,同一享殿,內作七 室兩廂。於是金山預造五墓,各九數,以次葬焉。」 《玉田縣志》:「嘉靖十三年水,民大饑。」

《世宗實錄》,「嘉靖十四年十一月,香河縣郭家莊自開 新河一道,長一百七十丈,闊五十一丈有奇,較舊河 近十餘里。有司以聞,命祭告河神。」

《大城縣志》:「十四年霪雨,夏蝗。」

《文安縣志》:「十四年霪雨為災。」

《東安縣志》:「十四年夏,水澇,秋冬地震,有聲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