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6 (1700-1725).djvu/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閭史掇遺高工部道素初名斗光,萬曆丙辰,公車入 都,乞夢於泡子河呂公堂,夢黃冠告之曰:「君與高斗 光同年。」答曰:「是吾名也。」黃冠曰:「君乃是高道素。」寤而 異之,遂更名。後三年己未,榜發中第三十六名,其同 榜第九十名為高斗光,山東嘉祥人也。

《菊隱紀聞》:明慈聖太后生於漷縣之永樂店,事佛甚 謹,宮中稱為「九蓮菩薩。」每歲十一月十九日為其誕 辰,百官率於午門前稱賀。長安百姓婦孺俱於佛寺 進香祝釐,享天子奉養四十三年。古今太后稱全福 者,所未有也。

《東安縣志》:「四十四年二月初七日,渾河移至本縣,幸 未壞民居。十一月二十一日夜,大風異常,樹枝纏成 火毬,人家草房屋梁亦多有之,如西瓜大。」

四十五年春,旱蝗,至六月,霪雨異常,渾河泛漲,水旱 兩災。

《文安縣志》:「四十五年大旱。」

《昌平州志》:「四十五年春三月,蝗旱。七月初六日怪風。 四十六年東方有白氣竟天,其占為彗及蚩尤旗。」 《通州志》:「四十五年二月,風霾晝晦,空中如萬馬奔騰。 七月復大風。」

《薊州志》:「四十六年大水,兩山為岸,民房倒塌,人巢於 樹。有兵備道邵可立,命船戶救一人者,賞銀五錢。又 令載餅於船,以救巢於樹之饑者。房倒一間,給銀三 錢。」

《東安縣志》:「四十六年二月,黑風晝晦,空中燃炬。九月 地震,每夜四更,東方白氣如練。十月,彗星出東方。」 《遵化舊志》:四十六年六月二十五日地震,九月三十 日復震。

《永清縣志》「四十七年二月十九日,風霾大作,晝晦如 夜,至申始微曛。」

《昌平州志》:「四十七年秋七月二十日,大風霾,晝晦,秉 燭有頃,赤光射人如血。十一月二十一日巳時,日生 兩珥,黑氣二道,芒色甚異。」

《大城縣志》:「四十八年大風霾,晝晦。」

《密雲縣志》:「四十八年六、七八月間,旱魃為虐,草木盡 枯,盜賊蜂起。」

《昌平州志》:「四十八年三月二十一日,暴風揚沙。」 《燕都游覽志》:「萬曆中,香樹菴以浮糧苦累,日就淪落, 幾為勢家所沒,慈聖皇后發帑金贖之,而黃太史輝、 王太史肯堂復捐俸錢相助,遂復舊觀。」

《熹宗實錄》:天啟元年,禮部左侍郎署尚書事周道登 疏言,「昭陵舊制,祾恩殿正當龍砂之上,形家謂龍砂 不可損傷,有謂獻陵享殿亦在龍砂之外。今營建規 制原倣昭陵,而斟酌地勢,兼參獻陵。」

《陵工紀事》:「陵有後殿、中殿、前殿,重門相隔,有為門之 樞紐,曰銅管扇,冶鑄甚艱。萬燝董其事,一月成功。」 《熹宗實錄》:「天啟元年閏二月,巡按直隸御史張新詔 言:通惠河即元郭守敬所修故道,平江伯陳銳疏通 之,運船直達大通橋下。時為勢豪所阻。後因御史吳 仲之言,乃命郎中何棟、吳嗣忠仍濬裡河,計費纔七 千兩,而所省腳計十二萬。若由大通橋至朝陽門三 里,其地平衍閑曠,倘導玉河之水,稍溯而北,至朝陽 門,量建閘座,運糧徑至門下,每歲可省銀二萬六千。 以三十年之通計之,得七八十萬矣。」詔部議覆。 天啟元年十二月,御史李日宣議,於都門抵良鄉界 五十里,如長店、大井、柳巷、五里店、太平堝等「處,每五 里築墩堡,宿兵十名,遇有竊發,協力出救。又蘆溝橋 至趙村十里,趙村至良鄉二十里,僅有蘆溝橋巡檢 弓兵二十人,難以策應。宜一體設備,以遏亂源。」得旨 「即行。」

《永清縣志》:「天啟元年二月,地震,自寅至辰,城垛半頹, 民居傾壞。」

《武清縣志》:「天啟元年二月,地震,自寅至辰,東南城垛 震落,屋壁半頹,間有壓死者。」

《大城縣志》:「天啟二年五月,雨雹。」

《文安縣志》:「天啟二年五月,雨雹傷麥。」

《密雲縣志》:「天啟二年,累月不雨。四月二十日酉刻,陰 風怒號,雹如雞子大著,屋瓦俱碎,草木禾稼毀折,不 可勝紀。」

《昌平州志》:「二年夏四月二十七日,陰風怒號,雹如雞 卵,壞屋瓦,禾木偃拔。」

《保定縣志》:「天啟二年五月,雨雹傷禾。」

《遵化舊志》:「天啟二年二月初二日起,至二十七日止, 地屢震,大震者七次。七月霪雨大水,秋饑。」

《掞天臚筆》:「天啟壬戌四月四日,德勝門甕城內真武 廟前,枯槐二株,樹心煙起至梢,用鋸截之乃止。」 《霸州志》:「天啟四年,地震有聲。」

《大城縣志》:「四年地屢震,屋瓦動搖,夜不敢寢,多露宿。」 《東安縣志》:「四年三月二十日,辰巳時申時皆震。」 《玉田縣志》:「天啟四年春地震,日數次不止。秋八月十 五日,驟風雨,寒甚,行人多凍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