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
文昌祠在東門內
奎星閣在南城上
府社學在城隍廟西。明成化九年,知府王璽建。弘治中,吳傑修。
孤竹書院在府城東北隅望高樓下,今廢。北平書院在府學南盧龍縣舊基。隆慶六年知府辛應乾建。
盧龍縣儒學在縣治前城之東南隅。洪武二年建,知縣胡昺經始。正統間,巡按「御史李奎、魏林、徐宣相繼拓修。景泰間,知縣胡琮重修。天順間,為水圯,教諭李倫修。成化間,教諭徐潤等更拓之。弘治間,知縣李景華、吳杲、知府吳傑增建號房。嘉靖間,府同知張守、知縣吳道南、楊保慶繼修。隆慶間,知縣潘愚修學倉。」
皇清康熙中,知縣閔峻、呂憲武、教諭朱持正俱重修。
文廟。舊在明倫堂前,規制卑狹。嘉靖四十五年
兵備道沈應乾市地遷於學左,宏敞倍昔。萬曆十五年為水圮,兵備道葉夢熊、知府孫維城、推官沈之唫修整。知縣王袞復闢前達通城,上奎星閣,建坊二於櫺星門之南。其東西臨街建坊各一。崇禎十五年為颶風所拔,順治三年修。
先師殿東、西廡前,中戟門、泮池東,名宦祠西,「鄉賢」
祠前為櫺星門,殿,後敬一亭,右啟聖祠。按《府志》,明倫堂,左饌廳,右學倉。堂後教諭宅,左訓導宅。社學:按《府志》:「盧龍在縣治南關廂街西。」 隆慶二年,知府劉庠建。萬曆十二年,知縣楊時譽修。學田:按《府志》:「盧龍學田一段一頃九十九畝。知府高邦佐捐俸置一段一頃六十畝。郡人御史韓應庚置,一段六十一畝。」
外州縣
遷安縣儒學在縣治東。明太祖洪武二年建。
先師殿「明初,知縣蕭頤創始。」 夾室為東西兩廡前:
為戟門,門東名宦祠,門西鄉賢祠。前為泮池,為橋,又前為櫺星門。明嘉靖間撤塑像而題以木主。有文書房,有祭器庫,有齋宿所,有更衣亭,久廢。廟之東北為啟聖祠,祠東為射圃亭,久廢。廟後為明倫堂。兩序東為進德齋,西為修業齋,久廢。堂壁立臥碑。堂前為露臺,臺下為甬道,東出為義路,西出為禮門,堂後為敬一亭,亭西為教諭廨,廨南為訓導宅,二今廢。前為儒學大門。明正統中,廟宇頹壞,知縣邢冕、商輅相繼修飾。景泰中,知縣費永寧葺補。宣德中,御史余思寬重修。本學舊在城東門外,成化五年,教諭胡憲奏准展城以包之。嘉靖中,都御史孟春撤其舊,增建捐贖鍰,不勞民力。後知縣陳策建學官廨宇三所。溫志敏、王錫、韋文英、羅鳳翔。萬曆中,知縣王淑民、馮露、張鑑相繼重修。四十年,知縣張廷拱一撤而新之。崇禎三年,燬於兵火。七年,知縣任明道重修。
皇清康熙元年,知縣武綋周重修大殿。十一年,知縣
王永命重修櫺星門、泮池及鄉賢名宦戟門東西兩廡,「啟聖」 、《進德》《修業》二齋,並週圍群牆百堵,煥然更新。
文昌祠在聖廟東
魁星閣在文廟前
社學按《府志》:「遷安在治西二十步,弘治十一年知縣張濟建。」
學田:明萬曆三十年,知府高邦佐捐俸置附郭田一頃零六畝,每年賑濟貧生。四十年,張廷拱又添置野雞坨沙薄下地一頃二十六畝八分七釐。每年租銀三兩六錢三分,賑濟貧生。今附郭學田一頃零六畝,康熙六年奉圈,止剩野雞坨一頃二十六畝八分七釐。按《府志》:「遷安五段,共二頃零六畝。」
儒學倉在學內今廢
學庫在儒學內今廢
撫寧縣儒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十一年建。其歷年增修者,「成化間知縣姜鎬、弘治間知縣劉玉,嘉靖間知縣葉宗蔭、通判李世相,萬曆間知縣張彝訓、徐汝孝。」
皇清康熙八年,傾圯已極,知縣王文衡勸「合縣輸助。」
修葺殿廡門祠,俱煥然一新。
大成殿五間,東西廡各五間。康熙十一年夏,大雨廡壞,知縣譚琳「捐資補修。」 啟聖祠三間。大殿前戟門三間,東名宦祠三間,西鄉賢祠三間。戟門前泮池石橋三座,泮池前櫺星門一座。明倫堂三間,傾圯不支。康熙十八年,知縣劉馨捐俸暨合學輸助,教諭辛進修躬督重修。東西進德、修業齋俱廢。敬一亭三間。
《聖諭箴銘》在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