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7 (1700-1725).djvu/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漷縣志》:覺華寺在縣西十八里,真定公主請敕賜額。 《燕山叢錄》:漷縣西有延芳淀,大數頃,中饒荷芰,水鳥 群集其中。遼時每季春必來此弋獵,打鼓驚天鵝飛 起。縱海東青擒之,得一頭鵝,左右皆呼萬歲。海東青 大僅如鵲,既縱,直上青冥,幾不可見。俟天鵝至半空 欻自上而下,以爪攫其首,天鵝驚鳴,相持殞地。 《方輿紀要》:「晾鷹臺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高數丈,周一 頃。元時游獵,多駐於此。」

《元史》。「至大元年七月,築呼鷹臺於漷州澤中,發軍千 五百人助其役。」

《穀城山房筆塵》:「呼鷹臺,元至大間所築也。元人以鷹 坊為仁虞院,秩正二品,使首相領之,可笑如此。」 《草木子》:「打捕鷹坊萬戶府,歲用喂養肉三十餘萬斤。」 《長安客話》:「舊臺在縣西南得仁務西,遺址尚存。」 《名勝志》:「神潛宮在縣西南二十里,前代妃嬪從獵行 宮也。」

《秋澗集》「隆禧觀原隰平衍,洄流芳淀,映帶左右。建元 以來,羽獵歲嘗駐蹕。民庶觀羽旄之光臨,樂游豫之 有賴。」

《名勝志》:「得仁務在晾鷹臺東。」

《燕山叢錄》:「漷縣得仁務有三大塚相望。其西北有岡 隆起,岡首有洞,其中窅然深黑,常有以燭入者。行里 許,有瓷瓮貯油一燈熒熒然,人間什物俱備,試擲以 礫,即有矢外射,其人懼而出,蓋遼諸貴人冢也。 畫眉冢在縣西五里,相傳漢張京兆葬焉。」

《寰宇通志》:「崔氏園亭在漷縣南小安村。邑人崔禮仕 金為四鄉學諭,金亡,隱居於此,作園亭,盛植花卉以 自娛,元名人時往游觀焉。」

《方輿紀要》:「兩家店在縣東十二里,官道所經也。」 《漷縣志》:「景命殿在永樂店,其西為保國慈孝華嚴寺、 護國崇寧至德真君廟,俱萬曆三十六年敕建,為孝 定皇太后祝釐地也。」

明神宗御製《漷縣景命殿碑文》,略云:「朕以眇躬御極, 三十五年,仰憑慈訓,方內乂安。深惟聖母皇太后功 德宏茂,千古稀聞。順天府漷縣永樂店乃誕育之地, 淑氣所鍾,宜有表章,以示來許。用是躬承慈命,量度 經營。中刱慈聖景命殿,前門、後閣,繚以周垣,樹三坊 於門外,左為保國慈孝華嚴寺,右為護國崇寧至德」 真君廟,爽闓宏壯,足以昭地靈章濬發稱聖母所為 篤念源本之意,爰敕中官守護,仍各為文勒石。 《菊隱紀聞》:明慈聖太后生於漷縣永樂店,事佛甚謹, 宮中稱為「九蓮菩薩。」每歲十一月十九日為其誕辰, 百官率於午門前稱賀。長安百姓婦孺俱於佛寺進 香祝釐,享天子奉養四十二年。古今太后稱「全福」者, 所未有也。以上通州界內今漷縣併于通州

《城邑考》:「舊城在今縣東三里,泃河南,被水衝廢。今三 河城即趙德鈞所改置,城方六里,濠闊三丈,深半之。」 《名勝志》:「元禮部郎中王約有《重建三河講堂記》,亦以 縣城始刱於後唐明宗云。」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金、元並屬「通州。」

《三河縣志》:「縣城高二丈五尺。明嘉靖二十九年,知縣 事張仁增崇五尺。至四十二年,知縣事劉文彬又增 五尺。其角樓敵臺,則知縣張倫所建也。」

《三河縣志》:「縣治洪武初建,正統間重修。儒學在縣治 西南,金泰和間建,元至正戊子教諭劉元皓建文廟 兩廡,明宣德間重修。」

《縣志》:「三河驛在縣南關。正德初,併公樂、夏店二驛刱 之者。嘉靖二十九年,知縣張仁重修,今廢。」

《縣志》:「泃河石橋俗名小河橋,在三河縣南門外,正德 十二年御馬監太監張銳建,大學士楊一清作碑記。 銳,邑人也。」

《屯政考》:「三河縣多曠土,宜耕屯。有唐會莊,為昔時墾 植之址。」

《長安客話》:「錯橋在縣東五里之七渡河。」

泥窪鎮在縣西二十里,有巡司。又西十里曰夏店,有 五槐公館。又西二十里曰煙郊,與通州接界,有官兵 戍守。

縣《舊志》:「金中都轉運使劉樞墓在縣西五十里。」按《金 史》劉樞本傳:「字居中,通州三河人。天眷二年進士。張 浩營建燕京宮室,選樞分治工役,官至中都路轉運 使,大定四年,卒於官。」

李貢《併三河驛記略》:「三河縣東有驛曰公樂,西有驛 曰夏店,皆去縣二十里。使者東西至,以驛在野且隘, 恆不止宿,必抵縣宿。先是,巡撫都御史平湖屠公勳 請併於縣為三河驛,為眾議廢格。正德辛未,貢檢舊 牘,乃運二驛舊材併作,成之甚速,由是東西使者至, 皆領於驛,縣釋重累。」

王約《重建三河講堂記略》:「三河始城於後唐明宗長 興三年,宣聖廟未詳其初,而廟之講堂,乃金泰和五 年蒲察公刱焉,榜之曰『明道』,將百年而摧圯。令尹劉 君鐸,自元貞二年宰是邑,即明道故基為堂。」以上俱三河